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冠卿的作品,名为《归自淮右读楚辞有感》。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历史沧桑感和个人的英雄无用武之感。
“忆昔淮山战骨高,行人持节过临洮。”诗人首先回忆起过去在淮山的战争,战争留下的遗迹至今犹存,而现在的行人持着符节(古代官员出行时所持的凭证)从临洮河畔经过。这里“战骨高”不仅描绘了历史上的血腥与悲壮,也隐含着对过去英雄事迹的怀念。
“匣中剑气徒干斗,袖里纶钩莫钓鳌。”诗人接着描写了一种无处施展的英勇情怀。匣中的剑虽然剑气凌厉,但却只能徒劳地炫耀;袖中的钩(古代兵器)也无法捕捉到任何敌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甘平庸和英雄无用武之感。
“世事从来两蜗角,男儿不遇一鸿毛。”这两句是对历史和个人的宿命感慨。世间的事情如同蚕食桑叶,只剩下了空壳;而诗人自己也如同男子无法遇到一丝英雄的事迹。这是诗人深刻的悲观和无奈。
“功名槐国吾深省,痛饮何妨读楚骚。”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自我安慰。面对功名与世事的虚幻,诗人选择深刻反思;在痛饮酒水之际,不妨再次阅读楚辞以寄托自己的情怀。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学作品的依赖和治愈。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与个人命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事迹的怀念,以及面对现实无奈时的自我安慰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