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闽中旧寺

寺隔海山遥,帆前落叶飘。

断猿通楚塞,惊鹭出兰桡。

星月浮波岛,烟萝渡石桥。

钟声催野饭,秋色落寒潮。

旧社人多老,闲房树半凋。

空林容病士,岁晚待相招。

形式: 排律 押[萧]韵

翻译

寺庙隔着海和山遥不可及,船帆前落叶随风轻轻飘落。
孤独的猿猴叫声穿越楚地边塞,受惊的白鹭从装饰着兰木的船桨边飞起。
星光月影漂浮在海中的小岛上,烟雾缭绕的藤萝覆盖在石桥上。
晚钟声催促着野外的餐饭,秋色随着寒潮一同降临。
旧日的社群中多数人已年老,空闲的房间周围的树木也多半凋零。
幽静的树林能容纳患病的文人,年末时分期待着有人来相伴。

注释

寺:寺庙。
隔:间隔,分离。
海山:大海与山峦。
遥:遥远。
帆:船帆。
落:降临,到来。
断猿:孤独悲啼的猿猴。
通:传遍,到达。
楚塞:楚地的边疆地带。
惊鹭:受惊吓的白鹭。
兰桡:装饰有兰木的船桨,代指船。
星月:星星和月亮。
浮:漂浮,浮现。
波岛:海中的岛屿。
烟萝:烟雾笼罩的藤萝。
渡:跨过,越过。
石桥:石头建造的桥梁。
钟声:寺庙的钟声。
催:促使,催促。
野饭:野外简单的餐食。
秋色:秋天的景色。
寒潮:寒冷的潮水,这里比喻为深秋的寒意。
旧社:昔日的社群,社区。
人多老:多数人已经年老。
闲房:空闲无人居住的房屋。
树半凋:一半的树木已经凋零。
空林:空旷的树林。
容:容纳,接受。
病士:患病的文人或学者。
岁晚:年末,晚岁。
待:等待。
相招:互相邀请,这里指期待有人来访或相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返回福建闽中旧寺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僧人的生活状态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僧人归隐生活的理解和赞美。

“寺隔海山遥,帆前落叶飘”两句设定了僧人返回旧寺的情境,远离尘世的寺庙坐落在海与山之间,帆船前的落叶飘飞给人以秋日归家的寂寂感。

“断猿通楚塞,惊鹭出兰桡”写出了僧人途经的自然景观,其中“断猿”指的是远处传来的猿啼声,而“惊鹭出兰桡”则描绘了鸟儿飞起的情形,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诗人表达了对僧人所经过山水美景的赞叹。

“星月浮波岛,烟萝渡石桥”两句更进了一步,通过夜晚星辰与波光相映衬,以及晨雾中渡过石桥的情景,表现了僧人的旅途不仅有自然之美,更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钟声催野饭,秋色落寒潮”则是对僧人日常生活的一种描绘,寺庙中的钟声提醒着他们的用餐时间,而外面的秋色和寒潮,则映衬出僧人们平淡而又充满诗意的生活。

“旧社人多老,闲房树半凋”写出了僧人所返回的寺庙中,一种岁月静好又略显萧索的氛围。这里的人们都已年迈,而闲置的房间内外,树木也呈现出秋末凋敝之象。

“空林容病士,岁晚待相招”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关怀和对他们生活状态的一种理解。在空旷的林中,有僧人因病休养,而岁月将尽时,诗人期待着与这些僧人重逢。

这首诗通过对僧人归隐生活的描写,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佛教生活和山水之美的一种深切感悟。

收录诗词(174)

马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 字:虞臣
  • 籍贯:唐定州曲阳(今陕西省华县)
  • 生卒年:799—869

相关古诗词

哭京兆庞尹

神州丧贤尹,父老泣关中。

未尽群生愿,才留及物功。

清光沈皎月,素业振遗风。

履迹莓苔掩,珂声紫陌空。

从来受知者,会葬汉陵东。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寄广州杨参军

南方春景好,念子缓归心。

身方脱野服,冠未系朝簪。

足恣平生赏,无虞外役侵。

汀洲观鸟戏,向月和猿吟。

税驾楚山广,扬帆湘水深。

采奇搜石穴,怀胜即枫林。

怅望极霞际,流情堕海阴。

前朝杳难问,叹息洒鸣琴。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寄金州姚使君员外

老怀清净化,乞去守洵阳。

废井人应满,空林虎自藏。

迸泉疏石窦,残雨发椒香。

山缺通巴峡,江流带楚樯。

忧农生野思,祷庙结云装。

覆局松移影,听琴月堕光。

鸟鸣开郡印,僧去置禅床。

罢贡金休凿,凌寒笋更长。

退公披鹤氅,高步隔鹓行。

相见朱门内,麾幢拂曙霜。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湘川吊舜

伊予生好古,吊舜苍梧间。

白日坐将没,游波凝不还。

九疑云动影,旷野竹成班。

雁集蒹葭渚,猿啼雾露山。

南风吹早恨,瑶瑟怨长闲。

元化谁能问,天门恨久关。

形式: 排律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