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衡山送张明府还龙门

望衡山,衡山高不极。七十二峰头,峰峰如列戟。

三十八洞泉,泉泉通地脉。

祝融崚嶒倚天外,芙蓉石廪势如掷。

瑶函漶没几千秋,中馀玉宇不可识。

非但列宿应机衡。人文往往发休徵。

伊山古屋读书处,至今紫雾屯青冥。

我公早毓衡山秀。气吞云梦常八九。

探奇欲蒐洪荒前。文雅直追宋屈后。

登坛一啸雄风来。化为云雨遍苍垓。

天南两地行云过,次第薰风桃李开。

回风披拂甘棠树。昼永鸣琴坐清署。

彩笔雄驱七泽涛,翰墨淡扫潇湘雨。

花前小队缓辔行,章缝竹马杂交道。

不独解推怜赤子。也能吐握下儒士。

江南二月春和煦。星轺卑发邮亭路。

不尽扳辕卧辙情,空馀下榻鸣琴处。

岭云楚水望迢迢,中天衡岳倚晴霄。

缄情惟有衡阳雁,翘首龙门天路遥。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衡山的壮丽景象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友人归途的深切关怀。首句“望衡山,衡山高不极”便以磅礴之势展现了衡山的巍峨与深远。接下来,“七十二峰头,峰峰如列戟。三十八洞泉,泉泉通地脉”,通过夸张的手法,将衡山的险峻与泉水的灵动描绘得淋漓尽致。接着,诗人以“祝融崚嶒倚天外,芙蓉石廪势如掷”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衡山的雄伟气势。

“瑶函漶没几千秋,中馀玉宇不可识”则表达了对衡山历史文化的深沉感慨。而“非但列宿应机衡。人文往往发休徵”则点出了衡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瑰宝,更是人文精神的象征。诗人以“伊山古屋读书处,至今紫雾屯青冥”描绘了衡山作为文化圣地的历史痕迹。

接下来,“我公早毓衡山秀。气吞云梦常八九”赞颂了友人的才华与气魄。诗人渴望探寻洪荒之前的奇观,追求与宋代屈原相媲美的文采。登坛一啸,化为云雨,展现出友人的豪情与影响力。最后,诗人以“天南两地行云过,次第薰风桃李开”描绘了友人归途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友人旅途平安的祝愿。

全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文化传承的感慨,更有对友人归途的深切关怀,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1344)

李之世(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酒保

侬家老店驰名久。坊市人家侬居首。

千金不与瓮头方,百钱只沽壶中酒。

底须铺上悬空尊。更深人尚打柴门。

大坛小盎搬不尽,楼头瓮底醉昏昏。

从来卖酒卖风趣。本多利少平平兑。

海内闻名远见寻,上客嗅香旋已醉。

劝君买酒细细尝,坊头坊尾卖清水。

形式: 古风

即事

十八滩头滩浪高。雨声滴滴水嘈嘈。

万丈巉崖挽不上,漩涡一拄没长篙。

舟人相顾戒舟楫,小港洄波冲舟入。

息棹惟闻蛙蝇鸣,篝灯自检琴书湿。

朝来拥被正高眠。直至亭午突无烟。

儿童报道籯粮尽,野旷无人青草连。

思向邻舟贷馀粒。欲语不语还羞涩。

林生佞佛持清斋,自啖齑盐倾米汁。

扬郎数米供晨炊,顾见釜中已生鱼。

当年不索长安米,穷途往往叹居诸。

形式: 古风

汉阙双凫卷送周明府入计

客星迢迢度南越。化作双凫傍双阙。

乍看流影入彤霄,忽曳清声破晓月。

月色胧胧启曙辉。九重端御正垂衣。

龙鳞光绕翠华仗,鹓侣齐趋青琐闱。

夹城日高未下殿。离宫别馆罗清宴。

玉宇遥瞻五位尊,金茎特赐群臣遍。

周侯为政古循良。舄影高悬紫极光。

到日定知扳睿作,会有赓歌续柏梁。

形式: 古风

有客携风木遗思卷索题时午月朔次日为先子讳辰余恫焉有感挥泪书之

白日堕西山,流波到东海。

人寿亦如斯,奄忽不相待。岂曰无亲亲莫留。

树兮欲静风不休。

孤儿独洒终宵泪,苍天漠漠白云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