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十八滩头滩浪高。雨声滴滴水嘈嘈。

万丈巉崖挽不上,漩涡一拄没长篙。

舟人相顾戒舟楫,小港洄波冲舟入。

息棹惟闻蛙蝇鸣,篝灯自检琴书湿。

朝来拥被正高眠。直至亭午突无烟。

儿童报道籯粮尽,野旷无人青草连。

思向邻舟贷馀粒。欲语不语还羞涩。

林生佞佛持清斋,自啖齑盐倾米汁。

扬郎数米供晨炊,顾见釜中已生鱼。

当年不索长安米,穷途往往叹居诸。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琐事的细腻观察与感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哲理。首句“十八滩头滩浪高”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波涛汹涌的自然环境之中,暗示着生活的起伏不定。接着,“雨声滴滴水嘈嘈”通过声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紧张而略显压抑的氛围,预示着接下来将要展开的生活故事。

“万丈巉崖挽不上,漩涡一拄没长篙”这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水流的湍急和难以驾驭,象征着人生中不可预测的困难和挑战。而“舟人相顾戒舟楫,小港洄波冲舟入”则进一步展示了面对困境时人们的无助与挣扎,以及在逆境中寻找生存之道的努力。

“息棹惟闻蛙蝇鸣,篝灯自检琴书湿”两句则转而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显孤独的画面,通过夜间的蛙鸣和篝火旁的读书场景,展现了人在困境中寻求心灵慰藉的一面。这种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

“朝来拥被正高眠。直至亭午突无烟”这两句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现了从清晨到中午的变化,暗示着生活的平凡与不易察觉的流逝。而“儿童报道籯粮尽,野旷无人青草连”则通过孩子的口述,揭示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食物的短缺,以及周围环境的荒凉,进一步加深了对生活艰辛的描绘。

“思向邻舟贷馀粒。欲语不语还羞涩”这两句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尴尬,反映了社会关系中的微妙之处。最后,“林生佞佛持清斋,自啖齑盐倾米汁。扬郎数米供晨炊,顾见釜中已生鱼”通过描述两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选择的自由,同时也暗示了生活的无奈与困境。

“当年不索长安米,穷途往往叹居诸”则是全诗的总结,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当前处境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智慧。

收录诗词(1344)

李之世(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汉阙双凫卷送周明府入计

客星迢迢度南越。化作双凫傍双阙。

乍看流影入彤霄,忽曳清声破晓月。

月色胧胧启曙辉。九重端御正垂衣。

龙鳞光绕翠华仗,鹓侣齐趋青琐闱。

夹城日高未下殿。离宫别馆罗清宴。

玉宇遥瞻五位尊,金茎特赐群臣遍。

周侯为政古循良。舄影高悬紫极光。

到日定知扳睿作,会有赓歌续柏梁。

形式: 古风

有客携风木遗思卷索题时午月朔次日为先子讳辰余恫焉有感挥泪书之

白日堕西山,流波到东海。

人寿亦如斯,奄忽不相待。岂曰无亲亲莫留。

树兮欲静风不休。

孤儿独洒终宵泪,苍天漠漠白云悠。

形式: 古风

徐生

徐生七尺躯,少小轻投笔。

自言亲授异人编,妙精玉女及符术。

此中千年秘不传。风云遘会岂徒然。

男儿致身须及早,毋令祖生先著鞭。

形式: 古风

有剖蛤蜊者满腹皆虫蛆再剖亦尔莫测其故余作歌示之

阎浮世界大海水,泡影光中化百族。

皮毛齿角及鳞介,下至有头若无足。

莫不含灵具至性,其中一一有佛慈。

佛慈众生无差别,佛相遍现亦如之。

应缘度生垂化迹,不争其类争其时。

迷人不解佛真性,敢向众生笺慧命。

鸾刀一启性命悲,一日不启馋难支。

弥天杀网张沙界,万劫相寻无尽期。

诸佛名为可悯者,以杀止杀应难化。

殷勤摘叶付儿啼,方便菩提證刀下。

枯壳相中转法轮,俨然大士现化身。

河目珠眉光满月,璎珞伽黎妙入神。

竖儒不察其中义,只道形模偶相似。

肯信文殊累劫因,前身曾脱蛤蜊蜕。

云何馋腹竞啖吞,依然蜷壳食蛤蜊。

菩萨如来大悯伤,不示慈容示丑类。

双壳才开百蛆攒,细似牛毛簇似猬。

投之以水蠕蠕活,谛视良久生寒悸。

须臾更剖亦如斯,倾筐一掷沟与隧。

此段因缘讵偶然,我云是佛显教权。

众生业轻犹可度,一凛慈容信且坚。

辟如刽子逞刀手,见其父母刀亦捐。

迷人业重佛不转,枉教善巧行方便。

咽喉火起业生贪,夺其所夺业不现。

蚖蛔钻额蛆腐肠,对此何如尚敢尝。

翠盘有箸不能下,何用鸾刀重创伤。

罪性空时莫问果,佛佛圆明珠颗颗。

就将蛤蜊比莲台,颗颗中具如来座。

佛遍恒河沙界中,物物应与蛤蜊同。

乍然悲喜生畏抑,是物皆现圣慈容。

有如贪喙恣豪嚼,钵盂净饭亦生虫。

此是如来秘密藏,芥子须弥纳万象。

提出吹毛颔下刀,抉去空华目里障。

不然枯骨有何灵,猪齿白骨现佛形。

狞犬衔来不敢食,难道畜生不爱腥。

狗子有无佛性也,且扫涂抹几剡藤。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