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其二)

千年古木卧无梢,浪捲沙翻去似瓢。

几度过秋生藓晕,至今流润应江潮。

泫然疑有蛟龙吐,断处人言霹雳焦。

材大古来无适用,不须郁郁慕山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翻译

千年老树横躺无枝头,波浪卷起沙粒像瓢泼。
它经历过多少个秋天,长出青苔斑驳,至今仍受江水滋润。
湿润的样子仿佛蛟龙吐水,断裂之处人们说是雷电烧焦的。
由于木材巨大,自古以来难以派上用场,不必羡慕山间的细苗。

注释

千年:形容时间久远。
卧:横躺。
无梢:没有枝头。
浪捲:波浪卷起。
沙翻:沙粒翻滚。
去似瓢:像瓢泼一样。
度:经历。
秋:秋天。
藓晕:青苔斑点。
流润:滋润。
应:响应,受影响。
江潮:江水潮汐。
泫然:湿润的样子。
疑:似乎。
蛟龙:神话中的龙。
吐:吐出。
断处:断裂的地方。
霹雳焦:雷电烧焦。
材大:木材巨大。
古来:自古以来。
无适用:难以派上用场。
郁郁:忧郁,羡慕。
慕:羡慕。
山苗:山间的细小植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开篇“千年古木卧无梢,浪捲沙翻去似瓢”两句,以壮丽的笔触勾勒出一棵千年古树横亘在河岸边,其巨大无比,如同天然的舟楫,而河水则像滚动的浪花,将河沙卷起如同舂水之瓢。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力的感慨,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坚韧与力量。

接着“几度过秋生藓晕,至今流润应江潮”两句,进一步描绘古木经历了无数个秋天,树根周围长满了苔藓,而它的生命力依然旺盛,与江水的潮汐相呼应。这象征着诗人对生命力的赞美,以及他对于永恒不变的向往。

“泫然疑有蛟龙吐,断处人言霹雳焦”两句,则让人联想到古木之中可能藏匿着神秘的生灵,或许是传说中的蛟龙,而树木断裂的地方,更有人说那是天雷所击,充满了神话色彩和奇幻想象。

最后“材大古来无适用,不须郁郁慕山苗”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棵巨树的赞叹,它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必去羡慕那些小巧玲珑、容易被利用的山间细流。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个性和独立性的尊重。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也表达了他对生命力与个人价值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寄题兴州晁太守新开古东池

百亩清池傍郭斜,居人行乐路人誇。

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纵饮座中遗白帢,幽寻尽处见桃花。

不堪山鸟号归去,长遣王孙苦忆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骊山三绝句(其一)

功成惟欲善持盈,可叹前王恃太平。

辛苦骊山山下土,阿房才废又华清。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骊山三绝句(其二)

几变雕墙几变灰,举烽指鹿事悠哉。

上皇不念前车戒,却怨骊山是祸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