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三绝句(其二)

几变雕墙几变灰,举烽指鹿事悠哉。

上皇不念前车戒,却怨骊山是祸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翻译

历经多次变迁,雕饰的墙壁已变为尘埃,曾经的烽火戏诸侯之事显得多么悠闲。
过去的皇上不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反而责怪骊山的奢华是灾祸的根源。

注释

几变:多次变化。
雕墙:装饰华丽的墙壁。
烽:古代传递紧急信号的烽火。
指鹿:比喻混淆是非。
悠哉:悠闲自在的样子。
上皇:对前朝皇帝的尊称。
前车戒:前车之鉴,指历史教训。
骊山:秦始皇陵附近的一座山,曾有奢华的阿房宫。
祸胎:引发祸端的根源。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所作,名为《骊山三绝句(其二)》。其中,“几变雕墙几变灰”表达了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意境,通过对古代宫殿的描绘,反映出历史的沧桑变化。“举烽指鹿事悠哉”则是在比喻,用古代军队举起烽火假装有敌情来欺骗百姓的情形,暗示着政治上的诡计多变和权谋。

“上皇不念前车戒”是说统治者不记取历史的教训,不从前人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最后一句,“却怨骊山是祸胎”,则是在表达对当前政治局势的不满,通过将骊山比作灾难的根源来隐喻统治者对问题的误解和归咎。

整首诗反映了苏轼对当时政局的深刻洞察和批判,同时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对于历史责任与警示的深切思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骊山三绝句(其三)

海中方士觅三山,万古明知去不还。

咫尺秦陵是商鉴,朝元何必苦跻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华阴寄子由

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

腊酒送寒催去国,东风吹雪满征衣。

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

里堠消磨不禁尽,速携家饷劳骖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夜直秘阁呈王敏甫

蓬瀛宫阙隔埃氛,帝乐天香似许闻。

瓦弄寒晖鸳卧月,楼生晴霭凤盘云。

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

大隐本来无境界,北山猿鹤漫移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谢苏自之惠酒

「高士例须怜曲蘖,」此语常闻退之说。

我今有说殆不然,曲蘖未必高士怜。

醉者坠车庄生言,全酒未若全于天。

达人本是不亏缺,何暇更求全处全。

景山沉迷阮籍傲,毕卓盗窃刘伶颠。

贪狂嗜怪无足取,世俗喜异矜其贤。

杜陵诗客尤可笑,罗列八子参群仙。

流涎露顶置不说,为问底处能逃禅。

我今不饮非不饮,心月皎皎常孤圆。

有时客至亦为酌,琴虽未去聊忘弦。

吾宗先生有深意,百里双罂远将寄。

且言不饮固亦高,举世皆同吾独异。

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

决须饮此勿复辞,何用区区较醒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