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村逢陈安性

束装清晓来江浦,瘦马羸童犯山雨。

解鞍入寺闻钟声,堂上僧斋日初午。

故人聆我足音喜,纱帽相逢坐东庑。

别来几日颔生须,相见惊疑更问语。

念昨与君俱随书,贫贱不为人比数。

侍郎门馆乏容悦,举子文章惭莽卤。

瞽言强献亦何有,君去东州我之楚。

可怜今日江头路,草草逢君具鸡黍。

我贫无策未容饱,君禄虽微不犹愈。

如今未可计得失,且作新诗致醇醑。

形式: 古风

翻译

清晨整装来到江边,瘦弱的马和疲惫的童子冒雨前行。
停下马匹进入寺庙,听见钟声响起,僧人们正在吃午饭。
老朋友听见我的脚步声欣喜,戴着纱帽在东廊相遇。
分别多日后,你胡须已生,相见时惊讶询问彼此近况。
想起过去我们一同读书,贫穷低贱无人能比。
侍郎府中缺少欢笑,我文章粗陋,深感惭愧。
虽然我瞎言乱语无甚价值,你去了东州,我却留在楚地。
可惜今日江边重逢,简陋款待,只有鸡肉米饭。
我贫穷无计,无法丰盛招待,而你的微薄俸禄也聊胜于无。
现在不必计较得失,暂且以新诗相赠,共饮美酒。

注释

束装:整装。
清晓:清晨。
瘦马:瘦弱的马。
羸童:疲惫的童子。
钟声:寺庙钟声。
日初午:正午时分。
故人:老朋友。
纱帽:戴纱帽的人。
颔生须:胡须生长。
惊疑:惊讶疑惑。
贫贱:贫穷低贱。
侍郎:高级官员。
门馆:府邸。
文章:文章才学。
莽卤:粗鲁、浅薄。
东州:某个东方州郡。
楚:这里指诗人自己所在之地。
江头路:江边道路。
鸡黍:鸡肉米饭,简餐。
未容饱:无法满足食欲。
不犹愈:尚且更好。
计得失:计较得失。
醇醑:美酒。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汤村逢陈安性》。诗中描绘了清晨时分,诗人带着简朴行装,冒着山雨来到江边的汤村,解鞍入寺,恰好听到钟声悠扬,发现僧人们正在午间斋堂。诗人意外地遇见了老友陈安性,对方惊讶于诗人的变化,询问起别后的情况。

诗人回忆起过去共事的日子,感叹彼此的境遇,陈安性虽然官职不高,但诗人自谦自己的文章粗糙,而陈的处境虽然贫困,却仍能保持清廉。他们相逢的场景朴素,诗人只能以简单的饭菜招待,尽管自己尚未吃饱,但看到朋友的境况稍好,心中感到一丝安慰。

最后,诗人表示不必过于计较得失,应当珍惜友情,以诗酒表达深厚的情谊。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日常小事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约李令

茅檐明月夜萧萧,残雪晶荧在柳条。

独约城隅闲李令,一杯山芋校离骚。

形式: 七言绝句

至日同文潜舍人饮钱京兆穆父家

大尹孤标琢昆玉,舍人骨相飞食肉。

弊裘羸马愧我寒,唤饮东斋散肤粟。

少时独识孔文举,不交馀子平生足。

尹门如市立相蹑,尹心如水清可掬。

邻无恶少归醉卧,不遣长须讼骑屋。

闭门不出三日雪,冷坐西轩花眩目。

未妨诗句敌青春,痛饮何由发还绿。

形式: 古风

行路难和鲜于大夫子骏

赠君珊瑚夜光之角枕,玳瑁明月之雕床。

一茧秋蝉之丽縠,百和更生之宝香。

秾华纷纷白日暮,红颜寂莫无留芳。

人生失意十八九,君心美恶那能量。

愿君虚怀广末照,听我一曲关山长。

不见班姬与陈后,宁闻衰落尚专房。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

西归七首次韵和泗州十五叔父(其一)

洁腹不受污,昔人因食薇。

薇亦周土生,悲哉怀永饥。

武王与周公,圣德天动威。

奈此二子何,犹叹安适归。

形式: 古风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