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日同顾星桥吏部陈古华太守石状元三院长暨朱椒堂兵部蒋秋吟太史诗华秋槎何梦华王柳村项秋子张秋水鉴诸君子集灵隐置书藏纪事

《尚书》未百篇,《春秋》疑断烂。

列史志艺文,分卷本亿万。

传之千百年,存世不及半。

近代多书楼,难聚易分散。

或者古名山,与俗隔厓岸。

岧峣灵隐峰,琳宫敞楼观。

共为藏书来,藏室特修建。

学人苦著书,难杀竹青汗。

若非见著录,何必弄柔翰。

舟车易遗亡,水火为患难。

子孙重田园,弃此等涂炭。

朋友诺黄金,文字任失窜。

或以经覆瓿,或以诗投溷。

当年无副本,佚后每长叹。

岂如香山寺,全集不散乱。

名家勒巨帙,精神本注贯。

逸民老田间,不见亦无闷。

虽不待藏传,得藏亦所愿。

我今立藏法,似定禅家案。

诸友以书来,收藏持一券。

他年七十厨,卷轴积无算。

或有访书人,伏阁细披看。

古人好事心,试共后人论。

既泛西湖舟,旋饱蔬笋饭。

出寺夕阳残,鹫岭风泉涣。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学者阮元所作,题为《四月十日同顾星桥吏部陈古华太守石状元三院长暨朱椒堂兵部蒋秋吟太史诗华秋槎何梦华王柳村项秋子张秋水鉴诸君子集灵隐置书藏纪事》。诗中,诗人感慨古代文献的流失,强调了书籍保存的重要性和不易。他提到《尚书》和《春秋》等典籍的流传状况,指出古代文献历经千年,留存至今的不足一半,且多有散失。诗人提倡在灵隐峰的香山寺设立藏书之所,珍视书籍,以防遗失。他还提出一种藏书制度,朋友们带来的书都由他统一保管,以期长久保存。

诗中还描绘了读书人的辛勤付出,以及书籍被忽视或随意处置的悲哀,如经书被覆盖在瓮中,诗歌被丢弃在垃圾堆里。诗人认为,如果书籍没有得到妥善收藏,即使作者再优秀,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遗忘。他推崇香山寺的全集完整保存,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藏书之道。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后人阅读这些书籍的期待,希望他们能理解古人的热忱,并通过自己的行动传承文化。整首诗寓含了对文献保护的深沉思考,体现了诗人作为学者的责任感和对文化的尊重。

收录诗词(62)

阮元(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雷塘庵主,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 号:云台
  • 籍贯:晚号怡性老
  • 生卒年:1764~1849

相关古诗词

题家藏汉延熹华岳庙碑轴子

太华三峰削不成,夜来碧色无深浅。

仙人染作延熹碑,飘带人间止三卷。

长垣一册归商丘,但损偏旁最完善。

华阴东郭又一函,椒花馆中见者鲜。

我今快得四明本,玉轴绨囊示尊显。

丰全范钱三百年,入我楼中伴《文选》。

惊心动魄竹垞语,七尺岩岩辟空展。

浑金璞玉天所成,幡然不受人裁剪。

唐宋题字皆分明,卫公两款夹额篆。

全身平列廿二行,波磔豪釐尽能辨。

一字一朵青莲花,玉女翻盆墨云软。

己巳摹镌向北湖,市石察书书佐遣。

湖边更刻泰山碑,岳色双双照人眼。

形式: 古风

觉生寺观永乐大铜钟

永乐洪钟阅古今,虹梁鳌柱屋沈沈。

销兵秦政成余习,忏佛萧梁本疚心。

一棒难超无量劫,万钧岂跃不祥金。

华严轮转熙朝后,始听蒲牢自在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圣母祠

漫说丛祠住女郎,乱臣原是古周姜。

云冠松盖山楼静,翠叶银花水镜凉。

开母有姨居少室,夫人辞帝降清湘。

后妃治法分明在,底事河东见武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游浯溪读唐中兴颂用黄文节诗韵

帆随湘转寻浯溪,登岸欲摩唐宋碑。

密林接叶山径寂,青虫当路垂秋丝。

桥边清波眼到底,乱石凿凿藏鱼儿。

苍崖百尺悬于西,削成绝壁鸟不栖。

碑乃鲁国之所写,颂乃次山之所为。

三千里外有水部,十四年后无太师。

人贤地胜文笔古,过客墨拓争洒挥。

壁立积铁屹不动,安者见安危见危。

江湖岂独漫郎宅,又遣山谷来题诗。

各人忠爱各朝事,大部楚泽骚人辞。

事有至难最可叹,靖康俄与灵武随。

惟有溪边古渔父,欸乃湘烟无所悲。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