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元皓东游

宝书翻译学初成,振锡如飞白足轻。

彭泽因家凡几世,灵山预会是前生。

传灯已悟无为理,濡露犹怀罔极情。

从此多逢大居士,何人不愿解珠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我刚刚研习完成珍贵的佛法,手持锡杖步履轻盈如飞鸟。
彭泽县的隐居生活已经延续了几代,这次在灵山聚会似乎是前世的缘分。
我已经领悟了空性的教义,但仍怀有深深的慈悲之情。
从此以后,我将常遇高深的大居士,谁不想解开智慧的珠宝呢?

注释

宝书:珍贵的佛经。
初成:刚刚完成。
振锡:手持锡杖(僧人出行的象征)。
白足:赤脚(佛教徒常赤脚行走以示清修)。
彭泽:地名,这里指隐居之地。
凡几世:好几代。
灵山:佛教中的圣山,象征着觉悟和修行的圣地。
预会:预先相遇或前世的约定。
传灯:佛教中传授佛法,点燃智慧之灯。
无为理:空性或无为之道(佛教教义之一)。
濡露:湿润露水,比喻慈悲之心。
罔极情:无穷尽的深情。
大居士:德高望重的居士(在家修行的佛教徒)。
解珠璎:解开智慧的珠宝(比喻启发他人理解佛法)。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名为《送僧元皓东游》。诗中表现了对佛学深入研究和理解的态度,以及对僧人的敬仰之情。

"宝书翻译学初成,振锡如飞白足轻。" 这两句描写的是对佛典的学习已经有所成就,如同鸟儿展翅高飞,步履轻盈,充满了自信和自由。

"彭泽因家凡几世,灵山预会是前生。"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宿命观念,认为现实中的缘分可能源于前世的因果联系,而“灵山”往往指的是佛教中的圣地,是心灵净化和解脱的地方。

"传灯已悟无为理,濡露犹怀罔极情。" 这两句则表达了对佛法真理的领悟,以及对于无法言说的深邃情感的留恋。“传灯”是禅宗中师承相续的象征,“无为理”指的是超脱世间纷争,达到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

"从此多逢大居士,何人不愿解珠璎。"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僧人的尊敬和向往,以及希望能够像他们一样解脱尘世的羁绊,如同珍贵的珠宝一般。

整首诗通过对佛学的深刻理解和对僧人的崇敬,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超越和心灵解脱的追求。

收录诗词(810)

刘禹锡(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字:梦得
  • 籍贯: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
  • 生卒年:772-842

相关古诗词

送慧则法师归上都因呈广宣上人

昨日东林看讲时,都人象马蹋琉璃。

雪山童子应前世,金粟如来是本师。

一锡言归九城路,三衣曾拂万年枝。

休公久别如相问,楚客逢秋心更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郡内书情献裴侍中留守

功成频献乞身章,摆落襄阳镇洛阳。

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央。

兵符今奉黄公略,书殿曾随翠凤翔。

心寄华亭一双鹤,曰陪高步绕池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郡斋书怀寄江南白尹兼简分司崔宾客

谩读图书三十车,年年为郡老天涯。

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为饱煖家。

绮季衣冠称鬓面,吴公政事副词华。

还思谢病吟归去,同醉城东桃李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重送浙西李相公顷廉问江南已经七载后历滑台剑南两镇遂入相今复领旧地新加旌旄

江北万人看玉节,江南千骑引金铙。

凤从池上游沧海,鹤到辽东识旧巢。

城下清波含百谷,窗中远岫列三茅。

碧鸡白马回翔久,却忆朱方是乐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