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净因院寄琏禅师

岁月潜消日里冰,依然来见佛堂灯。

此身已自非前我,问法何妨似旧僧。

洒面飞泉时点点,压池苍石尚层层。

遥知近爱金山好,江水煎茶日几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岁月悄悄消融了白天的冰雪,我还是来看佛堂的灯火。
现在的我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自己,询问佛法又何妨像从前的僧人一样虔诚。
泉水偶尔洒在脸上,点点滴滴,池边的青石层层叠叠。
我知道近处的金山景色宜人,每天在那里煮茶,能有多少升水呢?

注释

岁月:指时间的流逝。
潜消:悄悄消融。
佛堂灯:寺庙中的灯火,象征着信仰和宁静。
前我:过去的自我。
问法:询问佛法。
旧僧:经验丰富的僧人。
洒面飞泉:飞溅的泉水落在脸上。
压池苍石:覆盖在池边的层层青石。
金山:可能指金山寺,著名的佛教圣地。
江水煎茶:用江水煮茶。
日几升:每天多少升水用于煮茶。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游净因院寄琏禅师》,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冬日游寺的景象。首句“岁月潜消日里冰”,形象地写出时光悄然流逝,日光下的冰雪消融,暗示着季节的转换和生命的流转。次句“依然来见佛堂灯”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即使岁月变迁,仍不忘追寻内心的光明。

“此身已自非前我”表达出诗人对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已不同于过去,这种变化促使他对佛法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问法何妨似旧僧”表明诗人虽身份有异,但依旧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向禅师请教佛法,如同昔日的修行者。

接下来两句“洒面飞泉时点点,压池苍石尚层层”,通过描绘飞泉洒落、池边苍石的细节,营造出静谧而深沉的氛围,展现了净因院的自然之美和禅意之深。

最后两句“遥知近爱金山好,江水煎茶日几升”,诗人想象金山的美好,以及在那里品茗的日子,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含对友情的思念,通过询问朋友每日煮茶的次数,寄托了对远方朋友的关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游寺为线索,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了宋代理学与禅宗交融的特色。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登上水关

淇水沄沄入禁城,城楼中断过深清。

空郊南数牛羊下,落日回瞻观阙明。

岁月逼人行老大,江湖发兴感平生。

画舫早晚笼新屋,慰意来看水面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四)醒心泉

上山苦饥渴,中道得寒泉。

举瓢石窦响,入口烦痾痊。

洑流去不见,落涧声锵然。

莫归复相值,相从下平川。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筑室示三子

宅舍元依毕竟空,小乘惯住草庵中。

一生滞念馀妻子,百口侨居怯雨风。

松竹已栽犹稍稍,栋梁未具勿匆匆。

三间道院吾真足,馀问儿曹莫问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答颜复国博

岁晚河冰留画船,一轩修竹喜萧然。

诗词温厚新成格,道论精微近入禅。

病后不胜清醑酽,别时仍得旧书传。

欲成古史须咨考,陋巷何因接尺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