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感六首(其二)

纷纷攘攘厌黄巾,妖血徒膏草野尘。

马化一龙犹王晋,楚存三户未亡秦。

飓风天静浮青海,朔漠山高直紫宸。

莫为鬼方劳外伐,檿弧箕服最愁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王逢的《秋感六首(其二)》,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隐喻,表达了对时局动荡与战争残酷的感慨。首句“纷纷攘攘厌黄巾”暗指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社会混乱,人民疲惫。次句“妖血徒膏草野尘”进一步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惨烈景象,英雄的鲜血白费,只滋养了野外的尘埃。

第三句“马化一龙犹王晋”借用了晋朝司马炎统一三国的历史,暗示即使政权更迭,也未能带来长久和平。“楚存三户未亡秦”则引用楚汉相争的故事,表达即使只剩下极少数力量,也能坚韧不屈,对抗强权。

“飓风天静浮青海”以自然景象象征战乱后的宁静,然而这平静之下隐藏着深沉的危机。“朔漠山高直紫宸”描绘出边疆辽阔,朝廷居高临下,但可能忽视了远方的威胁。

最后两句“莫为鬼方劳外伐,檿弧箕服最愁人”直接劝诫统治者,不要轻易发动对外战争,因为边疆的不安定因素(如“鬼方”)和民间的反抗情绪(如“檿弧箕服”,古代边地少数民族的武器),才是真正的忧虑所在。

整首诗寓言深刻,语言凝练,体现了王逢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望。

收录诗词(287)

王逢(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 字:原吉
  • 籍贯:元明间常州府江阴
  • 生卒年:1319—1388

相关古诗词

秋感六首(其三)

豆苗瓜蔓未应稀,菰米莼丝积渐肥。

南极有星天半隐,东维无地海全归。

连城不换相如璧,百结何妨子夏衣。

回首故山荆棘外,几年空翠锁烟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秋感六首(其四)

苕花蘋叶绕林扉,独立苍寒见紫微。

夜久长庚随月上,天清高鸟带霜飞。

东南吴会三江入,百二秦封六国归。

烈士暮年心未已,无言思解白登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秋感六首(其五)

南越东吴带楚皋,频年醉眼送飞毛。

沧洲露白蒹葭满,甲第秋声蟋蟀高。

九日天涯桑落酒,三军城上柘黄袍。

试观汉后诗人作,独觉遗风属阮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秋感六首(其六)

鲮鱼风息净江波,轧轧机丝响薜萝。

华发道途秋日短,旷怀楼阁暮阴多。

浮查受宿炎州翠,细草从眠墨沼鹅。

心自隐忧身自逸,几时天马渡滹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