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林石

尝闻千岁松为石,岂意今逢林出屏。

苟非木根久自化,岂此石理能有灵。

世间万怪浩莫问,枉哉山海徒有经。

舒山虢水固险异,疑有神手藏幽冥。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翻译

曾经听说千年老松能化为石头,没想到今天竟然在树林中见到这样的景象。
如果不是树木根部经过长久变化,怎能石头内部有如此神奇的生命迹象。
世间万物的奇异现象难以探问,真是枉然,山海经中的记载徒有其名。
舒山虢水本就地势险峻奇特,仿佛隐藏着神的手在幽深之处施展魔力。

注释

尝闻:曾经听说。
千岁松:千年老松。
为石:化为石头。
岂意:没想到。
今逢:今天遇到。
林出屏:树林中的屏障。
苟非:如果不是。
木根:树木根部。
久自化:长久变化。
岂此:怎能。
石理:石头内部纹理。
能有灵:有生命迹象。
世间万怪:世间万物奇异现象。
浩莫问:难以探问。
枉哉:真是枉然。
山海徒有经:山海经中的记载徒有其名。
舒山虢水:舒山虢水。
固险异:本就地势险峻奇特。
疑有:仿佛有。
神手:神的手。
藏幽冥:隐藏在幽深之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番奇特的自然景象,诗人以独到的视角捕捉了松树与石头之间微妙的关系。"尝闻千岁松为石"一句,既表达了对传说中古松化为石的耳濡目染,又流露出一种时间深远、物是人非的哲思。

"岂意今逢林出屏"则是在表明诗人现实中的遭遇,与传闻中的奇迹相呼应,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界中奇特景观的好奇与探究之心。接着的两句"苟非木根久自化,岂此石理能有灵"是对上述景象的一种质疑和反思,诗人试图解释这种现象是否源于自然界的长期演变,或许是在探讨万物之中是否隐藏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

"世间万怪浩莫问"表达了面对复杂多变、难以尽解的世界,诗人选择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而后面的"枉哉山海徒有经"则是在强调传统知识与经验对于理解自然界的局限性。

最后两句"舒山虢水固险异,疑有神手藏幽冥"描绘了一番险峻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山川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描摹,以及对其背后可能隐藏的超自然力量的猜想,表达了自己对于世界奥秘的敬畏和探索。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和深邃哲思,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之美、自然法则及其背后神秘力量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生卒年:1032~1059

相关古诗词

寒林石屏

虢山之远数千里,虢石之重难将持。

舟车虢来每苦重,釜盎尚弃不肯携。

苟非世尚且奇怪,孰肯甚远载以来。

何况虢人自珍秘,得一不换千琼瑰。

流传中州盛称赏,主以诧客客见祈。

世人贱真珍贵假,见者喜色留肤皮。

强材美干立修荫,罗列满野谁复窥。

我尝客坐例一见,实亦可爱小且奇。

初疑秋波莹明净,鱼子变怪成蛟螭。

鳞须爪角尚小碎,但见蜿蜒相参差。

又如开张一尺素,醉笔倒画胡髯髭。

如何石上非自然,犹是软弱从风枝。

高楼晓凭秋色老,烟容雨气相蒙垂。

乔林隐约出天际,醉目远暝分茫微。

不然谁家老图画,破碎偶此一片遗。

借令人手弄点画,尚恐巧拙成瑕疵。

如何石理自生长,安得当世无猜疑。

高堆黄金募辩说,万口利锐如磨锥。

或云南山产巨怪,意欲手把乾坤移。

先偷日月送岩底,次取草木阴栽培。

天公怒恐浸成就,六丁桃斧摩云挥。

世人乘此得分裂,锻琢片段贸财赀。

至今风雨虢山夜,树石号作鬼神悲。

又云春气入山骨,欲自石里生蒿藜。

根株芽蘖未及出,卒遇匠手相镵隳。

多称老松已变石,此固剪截根须离。

又云鬼手亦能画,多向石室成屏帷。

固知物怪浩难尽,谁能向此明是非。

城狐老能男女变,海蜃口或楼台吹。

世间自是有此类,何必诘曲穷所归。

细思此屏竟无用,石不中礩木莫支。

徒将文理有小异,招聚瞽说成笼欺。

咄哉闭口不复论,为语爱者无我讥。

形式: 古风

朝云

朝云飞飞来无穷,暮云漠漠昏相蒙。

闲来既自不成雨,拂去安用遮长空。

拟鞭屏翳问白日,更谪星伯诛长风。

尽令万物被光景,夜看北斗朝天中。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游江阴寿宁寺

寥萧枝上风,蜩蛰以秋告。

黯叆道旁树,荫绿凉可冒。

况承积阴馀,急雨荡晴昊。

初凉逞新威,宿暑惩旧躁。

漫漫出门路,踽踽可谁造。

江声汹西奔,海远剧东到。

中间可行望,洗涤去尘抱。

况于林阜间,古屋架晴燥。

蚊虻稍敛收,轩户可淹傲。

惜乎余独游,不可携所好。

踟蹰伫归步,风作冷相劳。

形式: 古风

登城

病来万事懒自宜,高城有楼闲登跻。

来期清风脱日热,坐厌远日看天低。

闲郊草树漫蒙昧,落日燕雀争依栖。

临风一叹人不会,直气飞去添虹霓。

形式: 古风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