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林石屏

虢山之远数千里,虢石之重难将持。

舟车虢来每苦重,釜盎尚弃不肯携。

苟非世尚且奇怪,孰肯甚远载以来。

何况虢人自珍秘,得一不换千琼瑰。

流传中州盛称赏,主以诧客客见祈。

世人贱真珍贵假,见者喜色留肤皮。

强材美干立修荫,罗列满野谁复窥。

我尝客坐例一见,实亦可爱小且奇。

初疑秋波莹明净,鱼子变怪成蛟螭。

鳞须爪角尚小碎,但见蜿蜒相参差。

又如开张一尺素,醉笔倒画胡髯髭。

如何石上非自然,犹是软弱从风枝。

高楼晓凭秋色老,烟容雨气相蒙垂。

乔林隐约出天际,醉目远暝分茫微。

不然谁家老图画,破碎偶此一片遗。

借令人手弄点画,尚恐巧拙成瑕疵。

如何石理自生长,安得当世无猜疑。

高堆黄金募辩说,万口利锐如磨锥。

或云南山产巨怪,意欲手把乾坤移。

先偷日月送岩底,次取草木阴栽培。

天公怒恐浸成就,六丁桃斧摩云挥。

世人乘此得分裂,锻琢片段贸财赀。

至今风雨虢山夜,树石号作鬼神悲。

又云春气入山骨,欲自石里生蒿藜。

根株芽蘖未及出,卒遇匠手相镵隳。

多称老松已变石,此固剪截根须离。

又云鬼手亦能画,多向石室成屏帷。

固知物怪浩难尽,谁能向此明是非。

城狐老能男女变,海蜃口或楼台吹。

世间自是有此类,何必诘曲穷所归。

细思此屏竟无用,石不中礩木莫支。

徒将文理有小异,招聚瞽说成笼欺。

咄哉闭口不复论,为语爱者无我讥。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通过对虢山之石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人世间真伪的反思。诗中的“虢山”、“虢石”形象宏伟而又带有神秘色彩,展现了作者对于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开篇即以“虢山之远数千里,虢石之重难将持”两句,设定了一种遥远且不易触及的景象,通过“舟车虢来每苦重,釜盎尚弃不肯携”的描写,更凸显了这种景物的珍贵与独特。

接着,“苟非世尚且奇怪,孰肯甚远载以来”表达了人们对于稀有之物追求的欲望,而“何况虢人自珍秘,得一不换千琼瑰”的句子,则深化了这种珍贵感,是一种超越常人的欣赏态度。

在“流传中州盛称赏,主以诧客客见祈”中,可以看出这块石屏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象征,也承载了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而“世人贱真珍贵假,见者喜色留肤皮”则反映了人间对于真伪的判断往往容易迷失。

诗中还通过对石屏上景物的细腻描绘,如“强材美干立修荫,罗列满野谁复窥”、“初疑秋波莹明净,鱼子变怪成蛟螭”等句,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力与变化的观察。

在后面的内容中,诗人通过对石屏制作过程的描述,如“如何石上非自然,犹是软弱从风枝”、“高楼晓凭秋色老,烟容雨气相蒙垂”等,不仅展现了艺术创作的奥秘,更透露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哲思。

最后,诗人通过“至今风雨虢山夜,树石号作鬼神悲”、“又云春气入山骨,欲自石里生蒿藜”等句,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力与变迁的深刻体悟,以及对人类活动在自然中的位置的反思。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想象和深邃的哲理,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既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山水画,也是一次对于真伪、生命与自然力量的深刻探讨。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生卒年:1032~1059

相关古诗词

朝云

朝云飞飞来无穷,暮云漠漠昏相蒙。

闲来既自不成雨,拂去安用遮长空。

拟鞭屏翳问白日,更谪星伯诛长风。

尽令万物被光景,夜看北斗朝天中。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游江阴寿宁寺

寥萧枝上风,蜩蛰以秋告。

黯叆道旁树,荫绿凉可冒。

况承积阴馀,急雨荡晴昊。

初凉逞新威,宿暑惩旧躁。

漫漫出门路,踽踽可谁造。

江声汹西奔,海远剧东到。

中间可行望,洗涤去尘抱。

况于林阜间,古屋架晴燥。

蚊虻稍敛收,轩户可淹傲。

惜乎余独游,不可携所好。

踟蹰伫归步,风作冷相劳。

形式: 古风

登城

病来万事懒自宜,高城有楼闲登跻。

来期清风脱日热,坐厌远日看天低。

闲郊草树漫蒙昧,落日燕雀争依栖。

临风一叹人不会,直气飞去添虹霓。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短谣

窗中灯冷晕重绿,窗前西风叶相逐。

晓霜披瓦月上轩,枕梦不成雁声续。

拂衣起步行绕壁,万虑无成泪沾臆。

铁房老剑涩不青,闪系八柱不可索。

白昼出门归路迷,冬日易夜还空归。

人将豪杰视如草,天困英雄未与时。

长鲸滞斩海波摇,塞甲不卷边尘嚣。

吾徒憔悴乃如此,安得长喙呼重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