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芋山研究农业世居浓溪山水清绝余维舟访之所设农业试验场种树成荫矣感而有赠

昨过立濑墟,远见君家树。

树树含春情,迎我浓溪渡。

浓溪之水浓于酒,山光倒注绿可剖。

山下溪流镜面平,双篙点破鱼不惊。

君家恰在溪山曲,濯足溪流饮山绿。

自栽松柘乱成行,忧来踯躅野人旁。

直输心血作灌溉,独辟虔南树艺场。

海天一粟君何补,躬耕小称溪山主。

但为时艰惜好春,眼前寸寸黄金土。

沉吟此际百酸辛,我亦长镵托命身。

无田不渡浙江水,愁作东西南北人。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访问友人家的场景,友人居住在浓溪边,环境清幽,景色宜人。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浓溪的美丽风光,以及友人在溪边种植树木,开辟农业试验场的情景。诗中不仅赞美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对友人辛勤耕耘、致力于农业发展的敬佩之情。

首句“昨过立濑墟,远见君家树”开门见山,描述了诗人偶然经过立濑墟时,远远望见友人家的树木,引出了对友人生活的关注。接着,“树树含春情,迎我浓溪渡”,生动地描绘了树木充满生机,仿佛在迎接诗人穿越浓溪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浓溪之水浓于酒,山光倒注绿可剖”,诗人以酒喻水,强调了浓溪水的清澈与浓郁,同时将山光倒映在水中,形象地表现了山色的翠绿与清澈。接下来,“山下溪流镜面平,双篙点破鱼不惊”,进一步描绘了溪流的平静与清澈,以及双篙轻轻划过水面,打破了这份宁静,却未惊动水中游鱼的生动画面。

“君家恰在溪山曲,濯足溪流饮山绿”,诗人巧妙地将友人的居所置于溪山之间,通过“濯足溪流饮山绿”的细节,展现了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随后,“自栽松柘乱成行,忧来踯躅野人旁”,描述了友人亲自栽种松树和柘树,即使在忧郁之时,也会漫步于林间,体现了其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

“直输心血作灌溉,独辟虔南树艺场”,诗人赞扬友人不辞辛劳,用心血灌溉树木,独自开辟出一片农业试验场,展现了其对农业发展的热忱与贡献。最后,“海天一粟君何补,躬耕小称溪山主”,表达了对友人在广阔天地中虽微不足道,但仍能以自己的努力成为这片山水的小主人的感慨。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美景和友人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同时也蕴含着对辛勤耕耘、追求知识与发展的赞美。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四月十五日重至南安夜步城头望月

悠悠人事重经眼,㶁㶁溪流旧绕墙。

明月入怀添悱恻,野禽呼我共苍茫。

客中作客知官味,山外看山惜夜光。

闻道今年渐生聚,边风吹过总凄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驻大庾边境万山中阅南洋报知伯严梅庵宴樊云门前辈于六朝松树下即席有诗次韵奉和

乘溜下绝涧,竹筏如怒马。

农夫献家酿,酌以牛角斝。

如何万仞山,低首荒城下。

蛮歌迎七姑,铜鼓闹春社。

久与枯僧邻,此景觉妍冶。

冲风脚力健,曝日面皮赭。

怪鸟雾中来,怒爪堕檐瓦。

苍苍者山川,何处界文野。

羊菌意有棱,猫笋可盈把。

虽无李侯馔,适口吾聊且。

一幅蛮荒图,悲来不能写。

亦有百尺松,龙鳞尤古雅。

不放六朝青,遂令知者寡。

可怜王谢辈,同是悠悠者。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居南安十日书寄伯严(其一)

炎方十日愔愔雨,断送残春作早秋。

鹜鸟有群皆独立,奇峰难画任冥搜。

眼前事了未全可,胸次月明真不愁。

便拟从容理归棹,从君袖手看神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居南安十日书寄伯严(其二)

词人例作伤时语,真感何因入肺肠。

物论齐无书万卷,国身通有泪千行。

羡君遗世换诗骨,笑我倾愁挥夕阳。

琢句未除文字障,不知文字已沧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