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居南安十日书寄伯严(其二)》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俞明震所作。诗中蕴含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时事的敏感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首联“词人例作伤时语,真感何因入肺肠。”开篇即点明诗人作为词人的身份,通常会以哀伤之语反映时代,而这种真实的感受为何能深入内心,触动肺腑?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情感体验的深刻思考。
颔联“物论齐无书万卷,国身通有泪千行。”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理解。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似乎找不到解决之道;而在国家与个人的命运面前,诗人却能流下千行泪水,显示出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切关怀与同情。
颈联“羡君遗世换诗骨,笑我倾愁挥夕阳。”转而表达对友人的羡慕与自嘲。羡慕他人能够超脱世俗,以诗歌寄托心灵,而自己则只能将愁绪挥洒于夕阳之下。这一对比,既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状态的向往,也流露出对自己现实处境的无奈与感慨。
尾联“琢句未除文字障,不知文字已沧桑。”最后两句揭示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矛盾与困惑。尽管努力雕琢诗句,试图突破文字的束缚,却发现文字本身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迁。这不仅是对个人创作困境的反思,也是对整个文化变迁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人生以及自我创作的多重探索与感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