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读丹经》,是明代诗人孙作所作。诗中探讨了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
首句“服食安可信,丹书皆妄语”表达了对丹药和长生不老传说的怀疑态度。接着,“欲脱爪发枯,而假金石固”描述了人们为了保持青春常驻,不惜尝试各种方法,包括使用金石等物质来固发。然而,“金石本自坚,爪发那免腐”指出这些物质虽然坚硬,却无法阻止生命的自然衰败。
“有身即有患,此理不难悟”强调了生命不可避免的衰老和疾病,这是人类难以理解的普遍真理。接下来,“长生就有术,古来何贤住”提出疑问,既然有人声称能长生不老,为何历史上没有留下他们的事迹?这反映了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神仙五百年,石髓流青乳”描绘了传说中的神仙生活,他们能够活到数百岁,甚至千年,享受着长寿带来的福祉。“服之等天地,千岁不足数”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长寿的不可思议。
“此语信可徵,王烈今在否”引用了王烈的故事,王烈是传说中的仙人之一,他的故事被广泛传颂。诗人询问,这样的故事是否真实可信,王烈是否真的存在过?
“旌昜本静者,好道孰为伍”提到旌昜,他是一位追求道家哲学的隐士,表达了对真正追求道的人的尊敬。接下来,“一朝上青云,千载遗白鼠”描述了那些追求长生不老者的最终结局,他们可能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留下了遗憾。
“当其拔宅时,鸡犬亦得去”引用了古代传说中仙人成仙时,连同房屋和家禽一同升天的故事,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的自由。然而,“胡为事盖棺,牛羊践丘莽”则揭示了那些未能成仙的人,最终只能在尘世间结束一生,他们的墓地被牲畜践踏,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脆弱。
“下士喜闻道,缩口厌清苦”表达了对追求长生不老者的讽刺,他们喜欢听关于长生的传说,却害怕面对修行过程中的清苦。最后,“空言愧杂乱,巧辩争寸缕”批评了那些只停留在口头上的议论,缺乏实际行动的人。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对长生不老追求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它提醒人们,尽管对长生的渴望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但生命的真实价值在于其过程而非结果,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