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东林寺四首

閒行閒坐思攀缘,多是东林古寺前。

小瀑便高三百尺,短松多是一千年。

卢楞伽画苔漫尽,殷仲堪碑雨滴穿。

今欲更崇莲社去,不知谁是古诸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闲适漫步于东林古寺的情景,通过对周围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首句“閒行閒坐思攀缘”,开篇即以“閒”字点明诗人的心境,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诗人或行或坐,思绪飘荡,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或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之中。这种状态与东林古寺的宁静氛围相契合,为后续的描写奠定了基调。

接着,“多是东林古寺前”一句,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同时也暗示了东林古寺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古寺作为背景,为整首诗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韵味。

“小瀑便高三百尺,短松多是一千年”两句,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东林古寺前的自然景观。小瀑布虽不高,却有着三百尺的气势;短松虽不长,却历经千年岁月。这样的描写不仅突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古老,也暗含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永恒主题。

“卢楞伽画苔漫尽,殷仲堪碑雨滴穿”两句,则转向了对人文遗迹的描述。卢楞伽的壁画虽已斑驳,但其艺术价值依然可见;殷仲堪的碑文虽经风雨侵蚀,但其历史意义犹存。这两句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文的痕迹,进一步丰富了东林古寺的文化内涵。

最后,“今欲更崇莲社去,不知谁是古诸贤”表达了诗人想要再次探访东林古寺,寻找古代贤人的愿望。这里的“莲社”既可指佛教中的僧侣团体,也可象征一种精神追求的社群。诗人通过这一设想,将个人的情感与东林古寺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过去智慧与精神的向往和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东林古寺的自然美景和人文底蕴,以及诗人对历史、自然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赞念法华经僧

空王门下有真子,堪以空王为了使。

常持菡萏《白莲经》,屈指无人得相似。

长松下,深窗里,历历清音韵宫徵。

短偈长行主客分,不使閒声挂牙齿。

外人闻,耸双耳,香风袭鼻寒毛起。

祇见天花落座前,空中必定有神鬼。

吾师吾师须努力,年深已是成功积。

桑田变海骨为尘,相看长似红莲色。

形式: 古风

咏雁山十八寺

本觉凌云到宝冠,能张古塔上飞泉。

普门罗汉石门里,瑞鹿华岩天柱边。

古洞灵峰真际并,灵岩霞嶂净名连。

石梁不与双峰远,十八精蓝绕雁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清风江上月,霜洒中石古。

形式: 押[麌]韵

过窦道者

经秦历魏松千尺,浴海挽星月一轮。

形式: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