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禹玉平戎庆捷

熙河形势压西陲,不觉连营列汉旗。

天子坐筹星两两,将军归佩印累累。

称觞别殿传新曲,衔璧名王按旧仪。

江汉一篇犹未美,周宣方事伐淮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熙河的形势压制着西部边境,不知不觉间汉军连营林立。
天子在星空中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将军们凯旋归来,佩戴着满满的功勋章。
在宫殿中举杯庆祝,传来新的乐章,名王接受封赏遵循着古老的仪式。
即使有江汉壮丽的诗篇,还未及赞美,周宣王还在忙于讨伐淮夷的战争。

注释

熙河:指熙河地区,古代中国的一部分。
形势:地理形势或军事态势。
西陲:西部边疆。
连营:相连的军营。
天子:皇帝。
星两两:星辰排列有序,象征决策。
佩印累累:佩戴着众多的官印,表示功勋卓著。
称觞:举杯祝贺。
别殿:宫殿中的另一处殿堂。
新曲:新的乐曲或赞歌。
衔璧:口含玉璧,表示接受封赏。
伐淮夷:讨伐淮河流域的外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次韵王禹玉平戎庆捷》。诗中描绘了一幅边塞胜利之后将军凯旋的情景,展示了作者对国家兴盛和边疆稳定的美好愿景。

开篇“熙河形势压西陲,不觉连营列汉旗。”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展现出边境的坚固与防御线的延伸,这里“熙河”可能指代某一重要的地理标志,而“不觉连营列汉旗”则透露出军队在这里集结扎营的情形。

接着,“天子坐筹星两两, 将军归佩印累累。”诗人借用天象来比喻皇帝的威严,同时将军凯旋后佩戴的印信表明了他们所承担的重任和荣耀。“累累”二字形容其数量之多,也强调了这些胜利的累积。

“称觞别殿传新曲,衔璧名王按旧仪。”这里则写到了庆祝胜利的情景,“称觞”即举杯,表示宴会场合;“别殿”可能是专门用于庆典的地方;“传新曲”表明有新的乐曲在此时创作并演奏,而“衔璧名王按旧仪”则显示出对历史礼仪的尊重和继承,衔璧即口含玉璧,是古代王公大臣表示身份的一种方式。

最后,“江汉一篇犹未美,周宣方事伐淮夷。”诗人通过引用古人之言,表达自己对于历史伟业的向往和对现实成就的不满足。这里“江汉”可能是指代某一著名的史书记载,“周宣”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宣王和宣王时代的事迹;“伐淮夷”意指古代对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征讨。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胜利、皇帝威严、将军凯旋以及历史礼仪等元素,展现了一个强盛国家和文化自信的景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历史伟业的向往和对现实成就的不满足。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次韵王胜之咏雪

万户千门车马稀,行人却返鸟休飞。

玲珑剪水空中堕,的皪装春树上归。

素发联华惊老大,玉颜争好羡轻肥。

朝来已贺丰年瑞,更问田家果是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次韵乐道送花

沁水名园好物华,露盘分送子云家。

新妆欲应何人面,彩笔知书几叶花。

曾和郢中歌白雪,亦陪天上饮流霞。

春风已得同心赏,更拟携诗载酒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次韵平甫村墅春日

昨日青青尚未齐,忽看春色满高低。

陂梅弄影争先舞,叶鸟藏身自在啼。

樵蹻踏云归旧径,渔蓑背雨向前溪。

似知我欲逃轩冕,谈笑相过各有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