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采石矶

赤城云霞起层峤,采石青山最佳峭。

中有锦袍谪仙居,外有韎韐将军庙。

临江作步如虹悬,长江渺渺波浸天。

群峰插岸相后先,艨艟衔尾舳舻旋。

青绿云山挂眼前,此时此景谁能迁。

所恨兵来多渡此,战争间续三千年。

东吴南朝迄南宋,常开平又奋戈船。

毓麟堂下馀废垒,然犀渚上生寒烟。

此时采石黯无色,迄今何幸留清妍。

彭杨水师靖湖海,采石江边祠堂在。

何如长庚捉月亭,魂魄山川长不改。

尝闻萧尺木,曾画李白楼。

匡庐衡岳落素壁,东岱西蜀连云浮。

此景足助青山色,此画青山留不得。

惟馀赭岸蘸横江,永与青山障采石。

我来无事溯江行,一棹长风万里轻。

船头已向蟂矶去,船后才从牛渚经。

何当待月清秋夜,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采石矶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沧桑。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事件巧妙融合,展现了采石矶的独特魅力。

首句“赤城云霞起层峤”,以“赤城”象征采石矶的雄伟,云霞缭绕,展现出山峦的壮丽景象。接着“采石青山最佳峭”,点明地点,突出采石矶的峭拔之美。随后,“中有锦袍谪仙居,外有韎韐将军庙”,通过想象中的仙人与将军,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色彩。

“临江作步如虹悬,长江渺渺波浸天”,描绘了江面的广阔与波澜壮阔,仿佛彩虹悬于江上,令人叹为观止。接下来,“群峰插岸相后先,艨艟衔尾舳舻旋”,以动态的画面展现江边群峰与船只的交错,生动形象。

“青绿云山挂眼前,此时此景谁能迁”,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赞叹,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然而,“所恨兵来多渡此,战争间续三千年”,揭示了历史上的战争与冲突,使得这份美景蒙上了历史的阴影。

“东吴南朝迄南宋,常开平又奋戈船”,回顾了从东吴到南宋的历史变迁,以及在此期间的军事活动。接下来,“毓麟堂下馀废垒,然犀渚上生寒烟”,通过描述废弃的建筑和寒冷的烟雾,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痕迹和变迁。

“此时采石黯无色,迄今何幸留清妍”,表达了对当前采石矶景象的感慨,同时也对历史的留痕表示庆幸。最后,“彭杨水师靖湖海,采石江边祠堂在”,提到近代的彭杨水师,以及采石江边的祠堂,展现了现代与历史的交汇。

“何如长庚捉月亭,魂魄山川长不改”,以长庚星的捉月亭为例,表达了对永恒不变的自然之美的向往。接下来,“尝闻萧尺木,曾画李白楼”,提及古代画家萧尺木,以及他所描绘的李白楼,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匡庐衡岳落素壁,东岱西蜀连云浮”,通过列举多个著名山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广泛认知和赞美。最后,“此景足助青山色,此画青山留不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珍惜和对艺术作品的遗憾,同时强调了自然景观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采石矶的自然风光,还融入了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广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457)

洪繻(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看天门山(其一)

出云楼阁压晴漪,两岸青山又一时。

采石矶头行客远,日边江上望蛾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看天门山(其二)

破浪楼船气亦降,螺峰倚岸蹙成双。

重重天堑连天阙,楚尾吴头锁一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江]韵

北望裕溪口

东吴赤壁后,濡须亦恶战。

力争到淮南,始可固江甸。

水陆攻合肥,此口成急漩。

远江烟霭中,一望青如淀。

下有濡须水,上有濡须山。

巢湖出何处,还入窦湖间。

隔水对两军,夹水立两坞。

春水方生时,曹公去宜早。

猘子孙仲谋,以江为深沟。

濡须争战后,更到皖水头。

形式: 古风

过芜湖(其一)

隐隐蟂矶庙,迢迢谢尚城。

一江灯火浸,两岸夜潮生。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