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一百首(其二)

有三尺剑可以谒赵国,无千里眼难以见悬丝。

巍巍堂堂,三界大师。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释智愚的《颂古一百首》之二,以“有三尺剑可以谒赵国,无千里眼难以见悬丝”开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有三尺剑可以谒赵国”,这里的“三尺剑”象征着力量、勇气或决断力,暗示着拥有足够的实力或决心,就能够去追求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如同手持三尺长剑,勇往直前,挑战权威或实现理想。“谒赵国”则隐喻着追求某种目标或实现某种愿望的过程,赵国在古代历史中常被用来指代权力中心或目标所在之地。

紧接着,“无千里眼难以见悬丝”,“千里眼”在这里比喻的是远见卓识、洞察力或智慧,强调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远见,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质,把握正确的方向,就如同看不见远处的细线一样,容易迷失或失败。这句诗提醒人们,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智慧与远见同样重要,它们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巍巍堂堂,三界大师”,最后两句进一步升华主题,将前面的比喻和对比引向对人生境界的探讨。这里“巍巍堂堂”形容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成就,而“三界大师”则可能指的是超越了世俗界限、达到了精神层面高深造诣的人。这两句话表达了对那些具备深厚智慧、远见卓识,并且在人生道路上取得卓越成就者的赞美和敬仰,同时也鼓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目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智慧和远见的重视,也传递了对高尚品德和卓越成就的向往与追求,具有启发性和哲理性。

收录诗词(545)

释智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陈。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 号:虚堂
  • 籍贯:四明象山(今属浙江)
  • 生卒年:1185年—1269年

相关古诗词

布袋和尚赞(其二)

梦里升兜率,阎浮待下生。

不须呈懵袋,亚毒已流行。

形式: 押[庚]韵

良遂见麻谷赞

闭户复携锄,云深路更迂。

须知形影外,肝胆向人输。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虞]韵

游金华洞天

飕飕崖溜静边闻,到此仙凡咫尺分。

鹤驾朝真何日返,洞门终日锁寒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演僧史钱月林

浚发灵机口角边,断崖飞瀑逼人寒。

若言列祖有传受,迦叶无因倒刹竿。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