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吊厓二首(其二)》由明代诗人李以龙所作,通过对历史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首句“南北河山入战图”,开篇即以宏大的视角,将战争的残酷与广袤的河山融为一体,暗示了历史上的烽火连天、战乱不息。接着“中原戎马失皇都”一句,点明了战争导致的皇都沦陷,中原地区遭受破坏的惨状,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哀痛之情。
“海门日月有千古”,转而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强调历史的永恒与日月的见证,暗示尽管国家兴衰更替,但历史的痕迹却永远留存。接下来“晋国衣冠惟五胡”一句,通过对比晋国的辉煌与五胡的入侵,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担忧。
“渺渺翠华游岛屿,萋萋青冢落蘼芜”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翠华代表皇家的仪仗,岛屿象征着远离尘嚣的隐逸之地,青冢则是古代帝王陵墓的象征,蘼芜则是一种野草,这里用来形容荒凉与衰败。这两句描绘了历史人物的最终归宿,以及他们身后留下的空旷与荒凉,进一步强化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最后,“黍离歌罢还祠庙,拭眼江门看大书”两句,引用了《诗经·王风·黍离》中的典故,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与哀悼。在祠庙中祭祀,是对先人的追思;“拭眼江门看大书”,则是对历史书籍的阅读与反思,寓意着通过学习历史,以史为鉴,思考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与对故国的深情缅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