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桃花源

我闻桃花源,其先是秦世。

当时避地人,岁久俱已逝。

其后长子孙,生理还不废。

种桃以自营,结茅以自憩。

有儿但发蒙,初不工六艺。

有田但收禾,了不输二税。

有鸡只晨号,有犬不夜吠。

渊明爱其真,为此成新制。

我久闻其风,褰裳思一诣。

所虑路难通,仍恐水难厉。

梦寐不能忘,抱恨知几岁。

所恨天见私,于此施嘉惠。

贻我万株桃,漫山迷眼界。

却胜武陵溪,草树相蒙蔽。

相去复不远,只在吾庐外。

人号小桃源,景物适相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桃花源,那里的人们生活自在,无忧无虑。诗人通过对桃花源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一种简朴、自由、不受世俗羁绊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赞美。

诗中“种桃以自营,结茅以自憩”两句,生动地描写了桃花源居民的生产生活,他们通过种植桃树和编织草席来维持生计,体现了一种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理念。

“有儿但发蒙,初不工六艺。有田但收禾,了不输二税。”这两句则表明这里的人们对于教育和赋税都持有一种自然而然、不加强迫的态度,他们的孩子只是刚开始接受教育,而他们的农业生产也仅仅是为了自家的需要,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

“有鸡只晨号,有犬不夜吵。”这一句描绘了桃花源的宁静与和谐,连动物都生活得很安详,不像外界那样喧嚣和纷扰。

“渊明爱其真,为此成新制。”这里的“渊明”指的是东晋时期的隐士陶渊明,他对桃花源的向往与赞美,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包括这位诗人自己。

接下来的几句,“我久闻其风,褰裳思一诣。所虑路难通,仍恐水难厉。”表达了诗人对于桃花源的向往和担忧,他渴望亲自前往,但又担心道路艰险和河流湍急。

“梦寐不能忘,抱恨知几岁。”这两句则是诗人对桃花源难以忘怀的心情,以及他对于这种生活状态的深刻懊恼,他渴望能够摆脱尘世的纷扰,而实现内心的向往。

最后,“所恨天见私,于此施嘉惠。贻我万株桃,漫山迷眼界。”这里诗人表达了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以及他对于桃花源的美好景象的描绘,这个地方被无尽的桃林覆盖,形成了一种迷离而又美好的视觉效果。

整首诗通过对桃花源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以及他对自然、宁静和田园生活的深刻向往。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韵送机简堂自景星岩再住隐静(其九)

纷纷学禅者,腰包竞奔走。

才能脱葛藤,痴意便自负。

求其道德尊,如师盖希有。

愿傅上乘人,永光临济后。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韵送机简堂自景星岩再住隐静(其四)

我年七十五,木末挂残阳。

纵使身未逝,亦岂能久长。

尚冀林间住,与师共末光。

孤云俄暂出,道俗纷苍黄。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韵送机简堂自景星岩再住隐静(其六)

师心如死灰,形亦如槁木。

胡为衲子归,以响答空谷。

顾我尘垢身,拟向禅河浴。

更愿张佛灯,为我代明烛。

形式: 古风

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韵送机简堂自景星岩再住隐静(其二)

我生山窟里,终朝面孱颜。

独此岩未到,抱恨知几年。

兹游信奇绝,一览小众山。

更得师为主,二妙为易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