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芾的作品,名为《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韵送机简堂自景星岩再住隐静》。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佛学禅定有所研究,对于那些热衷于学习禅法却又忙碌奔波的人表示了一定的批评态度。
“纷纷学禅者,腰包竞奔走。”两句描绘了当时一些人表面上追求佛学禅定,却实际行动与之相悖的情况。他们口头上的追求并未转化为内心的真实体验和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才能脱葛藤,痴意便自负。”这两句则指出,只有当个人真正摆脱了世俗纷扰,超越了愚昧无知的心态,才能够拥有真正的道德尊严。这里的“才能”表明了一种条件性,只有达到某种境界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
“求其道德尊,如师盖希有。”这两句强调了寻找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如同寻找稀有的老师一样困难。这里的“如师”指的是那些在道德上值得敬仰和学习的榜样,而“盖希有”则表达了一种罕见少有的情形。
“愿傅上乘人,永光临济后。”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境界的向往,以及希望能得到智慧之光的指导。这里的“傅上乘人”指的是愿意成为那些修行到高级别、拥有深邃智慧的人,而“永光临济后”则是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始终受到智慧和启迪。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佛学界一些人现象的批评,以及对于真正修行与道德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