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宏下第南归

世家元是武夷孙,四上观光预国宾。

地底岂无干斗气,天边争奈饮牛人。

田宜秫稻应多酒,路入溪山渐少尘。

身计未谐归计好,一樽犹可醉乡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世家本是武夷山的后代,他四次踏上观光之旅,预先成为国家的贵客。
地底下难道没有豪情壮志,天边却有只知耕田饮牛的人。
田地适宜种植高粱和稻谷,应该会有很多酿酒,道路深入溪山间渐渐少了世俗尘埃。
个人计划尚未实现,回归田园的打算更好,一壶美酒足以让我与乡邻共醉于世外桃源。

注释

世家:指世代显赫的家族。
预国宾:预先成为国家的重要宾客。
干斗气:豪情壮志,比喻强烈的志向。
饮牛人:指专心务农的人。
秫稻:高粱和稻谷,常用于酿酒。
少尘:减少世俗的尘嚣。
身计:个人的计划或抱负。
归计:回归田园的打算。
醉乡邻:与乡亲们一同饮酒作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在告别友人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乡土的怀念。开篇“世家元是武夷孙”一句,点明了友人的家族背景,即出自名门世族,而“四上观光预国宾”则说明这位朋友有过多次参加科举之旅,备受朝廷赏识。

中间两句“地底岂无干斗气,天边争奈饮牛人”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豪情壮志的赞美,以及对其不屈不挠精神的肯定。这里的“干斗气”指的是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情怀,而“饮牛人”则是形容英雄豪迈,能饮尽天地之大。

以下两句“田宜秫稻应多酒,路入溪山渐少尘”转而描绘了诗人送别时的景象。春日田野适宜种植秫稻,朋友离去之际,诗人提议举杯共饮,以表达对友情的珍视。而“路入溪山渐少尘”则是说随着友人的车马进入山谷,尘土逐渐减少,环境变得更加清新。

结尾两句“身计未谐归计好,一樽犹可醉乡邻”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即将到来的安稳生活的祝愿,以及自己留下的孤独与怀念。诗人希望友人的身体状况能够得到改善,生活能够和谐,而自己则愿意借酒浸愁,以此来慰藉那份难以忘怀的乡土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朋友豪迈品格的赞美,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离愁。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送李著作知柳州

到官十五月,太半在他邦。

惠术未施一,公心无与双。

剖符新使粤,尽室始浮江。

地理将分岭,行程即下泷。

旅愁侵酒座,秋色漏船窗。

属吏谁非慑,群蛮不易降。

人稀财岂厚,俗异性多憃。

自此观贤业,洪钟且试撞。

形式: 排律 押[江]韵

送陈次公茂材

俗人无心胸,贵伪不贵诚。

口吻当文学,奔走成名声。

之子出蒿莱,行洁业且精。

中美未外发,朴质亡华英。

持此向广众,讵免笑与憎。

况复觅荐举,路险岂易行。

所愿天命泰,因之主者明。

牙弦一鼓时,钟子耳必倾。

形式: 古风

送知军曹比部移虔州

要知贤者善居官,法自严明性自宽。

黠吏欲欺难作计,愚民初惧久方安。

狱辞大小情皆见,市物公私价一般。

农力不闻供土木,穷阎犹得免饥寒。

星为二使来巡抚,考未三年悉可观。

剧郡便当烦镇守,君恩宁许更盘桓。

两轓赣水行非远,五裤旴江日渐单。

从此天衢龙跃去,野人怀德谩悲酸。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送春

送尔归天去,天应解祸淫。

物生谁得所,我见独伤心。

好景吟来遍,芳樽醉不禁。

东风别无用,百草已成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