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临行颂三首(其二)》由唐代诗人利踪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修行境界的追求。
“观音与文殊,示我常飞动。” 开篇以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为引子,象征着智慧与慈悲的引导,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佛法的向往与追求。观音菩萨以其大慈大悲著称,文殊菩萨则以智慧第一闻名,两人共同指导,意味着在修行之路上,智慧与慈悲并重,缺一不可。
“吾今已归真,触处皆无用。” 后两句则是诗人自我觉悟的体现。他宣称自己已经达到了“真”的境界,即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性,没有永恒的价值或用途。这里的“真”并非指具体的某个状态或实体,而是指一种超脱世俗、洞察宇宙真理的心境。诗人认为,在这种境界下,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活动,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它们都无法触及到真正的本质。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自省,展现了诗人从追求外在事物到内观自我、寻求心灵解脱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了佛教中关于空性的教义,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深刻思考。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诗人成功地传达了深邃的智慧和对生命本质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