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翻译

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难以攀援。人间有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是为了测辨忠奸。无须“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也不必像做飞用力拉弓,便可力挽狂澜。呼唤那个骑鲸客,击着鼓飞过银山。

注释

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北人门。
钱塘八月:指钱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
尘寰(huán):尘世。
溃:洪水旁决日溃。
一峰:似指中神门,因前皆言“人鬼”重关。
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
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
鹄:水鸟名,俗称天鹅。
杳:此指高远。
秘神奸:词中神奸指种种善恶神奇之物。
佽飞:汉武官名,掌弋射鸟兽。
一云即做非,周代楚国勇士,曾渡江,两蛟夹舟,非拔剑斩蛟而得脱。
骑鲸客:指豪勇之士。
挝:敲击。
银山:代指涛头。
张继《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万叠银山寒浪起”。

鉴赏

这首诗是元好问的《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描绘了黄河三门峡的壮丽景象和深沉历史感。首句“黄河九天上”以夸张手法展现黄河源头的高远,接下来通过“人鬼瞰重关”暗示其地势险峻。诗人运用比喻,将黄河比作吕梁山的千仞峭壁和钱塘江的八月怒潮,形象地描绘出其气势磅礴。

“直下洗尘寰”表达黄河水势之大,能涤荡世间尘埃,而“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则写出黄河奔腾中,唯有山峰依然静立,象征着自然力量与静谧的对比。

下片转向对三门峡险峻的感慨,“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描绘了险峻的山势难以攀登,暗含人世间的艰难与神秘。诗人质疑人类为何要在此设险,进而引申到揭示历史秘密和人性善恶的主题。

最后,诗人以神话传说中的勇士形象——燃犀者和佽飞,以及骑鲸客来象征力量和智勇,表达对掌控自然、抵挡灾难的渴望,呼唤英雄人物来驾驭这股狂澜。

整体上,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黄河三门津的壮观景象,同时融入了哲理思考和历史寓意,展现了元好问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历史观。

收录诗词(853)

元好问(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摸鱼儿

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

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横汾路。

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形式: 词牌: 摸鱼儿

鹧鸪天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骤雨打新荷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形式: 词牌: 小圣乐 押[歌]韵

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同裕之赋

短衣匹马清秋,惯曾射虎南山下。

西风白水,石鲸鳞甲,山川图画。

千古神州,一时胜事,宾僚儒雅。

快长堤万弩,平冈千骑,波涛卷、鱼龙夜。

落日孤城鼓角,笑归来、长围初罢。

风云惨澹,貔貅得意,旌旗閒暇。

万里天河,更须一洗,中原兵马。

看鞬櫜呜咽,咸阳道左,拜西还驾。

形式: 词牌: 水龙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