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次韵答紫山见寄

节近清明,一池春绿蛙催雨。

凭阑无绪,目送年芳去。拟剪湘天,不供笺愁句。

相思苦。花无重数。红认斜阳暮。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鉴赏

这首《点绛唇·次韵答紫山见寄》由清代诗人厉鹗所作,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春水泛绿,蛙声催雨,凭栏远眺,思绪万千的画面。

首句“节近清明”点明了时间背景,清明节将近,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接着“一池春绿蛙催雨”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池塘中春水碧绿,青蛙鸣叫,仿佛在催促着春雨的到来,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

“凭阑无绪,目送年芳去”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这美好的春景,却内心无端生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似乎在惋惜时光的流逝,年华易逝,不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拟剪湘天,不供笺愁句”一句,诗人想象自己想要剪下一片湘江的天空,用来寄托心中的愁绪,但最终却发现无法用文字完全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暗示了情感的深沉与难以言表。

最后,“相思苦。花无重数。红认斜阳暮”将情感推向高潮。相思之苦,如同繁花无数,即便是在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也难以分辨哪一朵是心中最牵挂的那朵。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夕阳下的景色,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言说的情感。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郁与思念之情,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意境的佳作。

收录诗词(201)

厉鹗(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雄飞,、南湖花隐等,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 字:太鸿
  • 号:樊榭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692-1752

相关古诗词

思佳客.柳

自琢新腔唱柳枝,段家桥外水仙祠。

丝轻最在无眠处,腰弱尤看不舞时。

莺一啭,笛孤吹。碧波澹澹影依依。

春风若为长条惜,应遣情人少别离。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少年游.春日访紫山同坐学士桥望湖

南屏新画,西泠小隐,动即到君家。

船载湖光,桥分野色,一鸟落云沙。

十年无限伤春意,说与小桃花。

结客金空,游仙枕在,风外祝苍华。

形式: 词牌: 少年游

绛都春.清明风雨

乌衣过客。约孤注赛春,春还轻掷。

润被换香,低几留灯愁通夕。馀寒犹是连寒食。

强偷眄、清明天色。傍檐携手,茸茸柳眼,泪痕频滴。

攲侧。前年旧旅,寄单枕闷把、卧枝花摘。

水外澹红,帘底纤琼游踪隔。文园多病何人惜。

有鬓影、参差知得。便教晴蝶敲风,岸阴翠织。

形式: 词牌: 绛都春

瑞鹤仙.赋圣几斋中牡丹名藕丝霓裳种来自亳州

海天霞未卷。和晓岫、空青付谁裁剪。花师戏成幻。

约娇春千里,翠深红浅。回头意懒。

但微认、崔徽背面。

映衫痕、一色惺憁,误道藕丝秋半。曾见。

梦中彩笔,歌畔檀唇,醉馀罗扇。云窗月馆。

湖山在,旧情远。

便听风听水,霓裳谱得,自对珍丛夜怨。

问寻芳、人瘦如何,细看带眼。

形式: 词牌: 瑞鹤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