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惠寺横翠阁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

吴山故多态,转折为君容。

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形式: 古风

翻译

早晨看到吴山横卧,傍晚又见它纵向延伸。
吴山本就多姿,变化万端仿佛为了你的身影。
隐士建起朱红色的楼阁,空荡荡的再无他物。
唯有那千步长冈,东西两侧像帘幕般挂在那里。
春天来临,回故乡的日子遥遥无期,人们说秋天悲伤,但春天的悲伤更深。
已经泛舟湖上,思念如洗涤锦绣的思绪,再看那翠绿连绵,勾起了对峨眉山的回忆。
雕栏美景能维持多久?不只是倚栏的人会老去。
百年兴衰更令人感慨,预见将来草木荒芜,只剩池台遗迹。
游人寻找我往日游玩的地方,只需找那吴山横亘之处即可。

注释

朝见:早晨看见。
吴山:地名,可能指杭州的吴山。
故:本来,向来。
朱阁:红色的楼阁。
空洞:空旷寂静。
千步冈:一千步长的山坡。
故国:故乡。
濯锦:洗涤锦绣,比喻清洗心灵。
峨眉:四川的峨眉山,此处可能象征远方的山水。
百年:一生,长久的时间。
悬知:预料,预想。
游人:游览的人。
旧游处:过去的游玩之地。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名为《法惠寺横翠阁》。诗中通过对吴山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个人情感的寄托。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两句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示了时间变换下吴山不同的面貌。朝阳之下,吴山横亘如画;日暮时分,山势又显得曲折延绵。

“吴山故多态,转折为君容。”这里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赋予情感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吴山的灵动多姿,如同人的风采。

“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诗人在这座朱红色的阁楼中,不仅欣赏到景致,更有心灵上的共鸣。空旷而无他物,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也是对外界美景的一种呼应。

“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在这片广阔之地,只剩下那一座小山如同垂挂的帷幕,给人以隐秘而不失开阔之感。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无法返回的哀愁。春天到来,本应是一切生灵觉醒的时节,但对于流离失所的人来说,却是更添悲凉。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诗人在游历中,心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思和回忆交织。平湖、濯锦(古代丝绸之地)、横翠(吴山)与峨眉山(四川名山),都是他内心世界中的美丽图景。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诗人在雕刻精致的栏杆旁自问,何时才能真正把握住这份美好?同时也感慨于时间流逝,人生易老,而不是仅凭栏杆边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体验。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历经世事变迁,百年间兴衰更替,令人感叹。池台的荒凉与自然景物的沧桑变化,都让人感到无尽的哀伤。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最后,诗人呼吁后来的游人,在寻找他昔日游踪的地方,只需追寻那吴山横亘之处即可,那里有着他的足迹和心灵的烙印。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与之相互映照的心灵世界,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祥符寺九曲观灯

纱笼擎烛逢门入,银叶烧香见客邀。

金鼎转丹光吐夜,宝珠穿蚁闹连朝。

波翻焰里元相激,鱼舞汤中不畏焦。

明日酒醒空想像,清吟半逐梦魂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

门前歌舞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

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蒸]韵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伴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有以官法酒见饷者,因用前韵,求述古为移厨饮湖上

喜逢门外白衣人,欲脍湖中赤玉鳞。

游舫已妆吴榜稳,舞衫初试越罗新。

欲将渔钓追黄帽,未要靴刀抹绛巾。

芳意十分强半在,为君先踏水边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