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谢师直南阳上坟

跃马清明前,行将拜孤垄。

松吹送悲声,缘缨泪如涌。

三岁宰南方,奠斝阻亲捧。

山下独徘徊,雨来云蓊蓊。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清明节前跃马前行,即将拜祭孤独的坟墓。
松风吹过,带来哀伤的声音,泪水沿着帽带如泉水般涌出。
他曾掌管南方三年,如今祭酒之礼无法亲手奉上。
独自在山下徘徊,雨落下来,云雾缭绕。

注释

跃马:骑马。
清明:中国的传统节日,扫墓祭祖。
孤垄:孤独的坟墓。
松吹:松树间的风声,象征哀悼。
缘缨:系在帽子上的带子,这里指泪水滑落。
涌:像泉水般流出。
宰:治理,管理。
奠斝:古代祭祀时用的酒杯。
亲捧:亲自捧持。
山下:地点描述。
徘徊:来回走动,表示思绪不宁。
蓊蓊:形容云雾浓厚。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谢师直南阳上坟》,描绘了清明时节送别友人谢师直前往南方祭扫先人的场景。首句“跃马清明前”写出了时令与活动,清明节临近,友人骑马赶路,气氛庄重。接着,“行将拜孤垄”暗示了墓地的荒凉,以及即将举行的哀悼仪式。

“松吹送悲声”运用了象征手法,松风吹过,仿佛带来了哀思和悲泣之声,增添了哀愁的氛围。“缘缨泪如涌”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泪水沿着帽带流淌,形象地展现了离别的伤感。

“三岁宰南方”可能指的是友人在外地任职多年,这次回来是为了尽孝,但遗憾的是不能亲自为亲人献上祭品。“奠斝阻亲捧”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无法亲身参与的遗憾,斝(古代酒器)不能由自己亲手举起。

最后两句“山下独徘徊,雨来云蓊蓊”,诗人想象友人在山下独自徘徊,天空阴沉,乌云密布,雨水将至,这既是自然环境的描绘,也寓含了诗人对友人孤独心情的深深同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象征,展现了清明祭扫的哀思与离别的苦涩,体现了诗人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谢师直秘丞通判莫州兼寄张和叔

河湟宿兵地,劲勇天下闻。

侵疆古甚炽,薄伐诗所云。

往今势且异,利害理颇分。

远以塘设险,遂轻甲屯云。

昔传尝胆国,能破怒蛙军。

越虽隔大江,吴遭若枯焚。

实由持阻懈,抉目悲伍员。

夫子负美才,议论高不群。

况有令兄弟,今亦贰河汾。

助守戒不虞,慎勿倚和獯。

张侯为刺史,大族独此君。

法明而不苛,可共饰以文。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送谢师厚太博通判汾州

频官吴越馆粳稻,况住南阳多水田。

北登太行入汾曲,正穫?稏秋风前。

晋人朴厚自寡讼,软炊玉粒河鳞鲜。

君方少壮齿颊健,甘美不负经腹便。

有意南飞寄我信,满川鸣雁下连连。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送谢师厚归南阳

竹馆荫以风,洒水坐犹热。

念子远归时,焦烟起车辙。

落日原上微,鸟栖人欲别。

我心明月在,相照异盈缺。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送谢著作归陈州

骐骥泥中行,偶蹶未千里。

终当至高衢,尚苦泥行耻。

今归雨濛濛,嘶鸣欲何止。

乃念彼名驹,近在清川涘。

他日见腾骧,驽枥此垂耳。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