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楞严大师

锦官城里寺,一室若云峰。

水缩秋吟鼎,霜低夜讲松。

住斋尘入钵,出定藓生筇。

曾听三摩义,居常梦晓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在成都的寺庙中,一间房如同云峰缭绕。
秋水减少,仿佛听见诗人在炉鼎前吟诵,夜晚寒霜低垂,松树下进行着夜间的讲经活动。
居住的禅室里,尘土落入僧人的饭碗,外出打坐时,杖藜上长满了青苔。
他曾亲耳聆听佛法精要,日常生活中常常梦见清晨的钟声。

注释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以锦绣繁华著称。
寺:佛教寺庙。
云峰:形容山峰众多,如云雾缭绕。
秋吟鼎:秋天的炉鼎,可能指煮药或煮茶的器皿。
夜讲松:夜间在松树下进行讲经活动。
住斋:僧人居住的静修室。
尘入钵:形容禅室内尘土飞扬,生活简朴。
出定:僧人打坐完毕后起身。
藓生筇:杖藜上长出青苔,象征时间的流逝。
三摩义:佛教术语,指三摩地,即正定状态。
梦晓钟:早晨的钟声,象征着醒悟和修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寺庙景象,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深山古寺的图画。"锦官城里寺,一室若云峰"表达了寺庙隐逸于市镇之中,既有城市的繁华又不失高远之意。"水缩秋吟鼎,霜低夜讲松"则展示了自然界的宁静与诗人对禅理的追求,水流的声音宛如古鼎之音,霜降低悬似在深夜里讨论松柏之道。

"住斋尘入钵,出定藓生筇"一句,写出了僧侣们日常禅修的生活片段,他们的心静如水,内心世界纯洁无染。"曾听三摩义,居常梦晓钟"则透露出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敬仰,对于楞严大师的教诲铭记在心,甚至在平日的生活中也常常梦到清晨的钟声,表明了他对禅定之道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寺庙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和禅理的深刻理解与内心世界的宁静与纯净。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寄题何靖山人隐居

门外铺寒水,墙头立好山。

先生忘势利,高隐寄中间。

凫鹜应同乐,烟云已共闲。

几时能少暇,携酒到松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庶先北谷

路自西溪入,园当北谷开。

月亭诗作客,雨馆睡为媒。

摘果衣沾露,寻泉屐渍苔。

闲居正无事,莫问我频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晚兴

众吏晚已散,西园常访寻。

覆棋苔阁静,行药草桥深。

草色晴承屐,松阴密洒襟。

山蚿欲重赋,倚竹听清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寒梅引旧枝,映竹复临池。

朵露深开处,香闻瞥过时。

凌兢侵腊雪,散漫入春诗。

赠我岁寒色,怜君冰玉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