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何靖山人隐居

门外铺寒水,墙头立好山。

先生忘势利,高隐寄中间。

凫鹜应同乐,烟云已共闲。

几时能少暇,携酒到松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门外结着寒冷的水,墙头上耸立着峻峭的山景。
先生不拘世俗权势,选择在高处隐居,心灵寄托其中。
野鸭水鸟想必也在此享受欢乐,烟雾云彩与他共享宁静时光。
何时能有空闲,带着美酒来到这松林关隘。

注释

门外:指庭院或门口。
寒水:冰冷的水面。
墙头:墙壁的顶部。
好山:美丽的山景。
先生:对老师的尊称。
忘势利:忘记世俗的权势和利益。
高隐:隐居在高处。
中间:内心深处。
凫鹜:野鸭和鸳鸯等水鸟。
同乐:一起快乐。
烟云:自然景象,象征闲适。
共闲:共享悠闲。
少暇:稍有空闲。
携酒:带着酒。
松关:松林环绕的关隘,可能指隐居之处。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文同的作品,名为《寄题何靖山人隐居》。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山居生活图景。

“门外铺寒水,墙头立好山。”开篇即以清冷的水景和坚固的山形营造出一片与世隔绝的境界。这里的“门”和“墙”暗示了隐居之所,是诗人寄寓心灵的地方。

“先生忘势利,高隐寄中间。”诗人提到“先生”即隐居者,他已超然物外,不再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选择在山中寻找一处高远而又适中的隐居之所。这里的“中间”可能指的是山中的一处隐蔽而又适宜的地方,既能避开尘世喧嚣,又能保持一定的独立和自由。

“凫鹜应同乐,烟云已共闲。”接下来的两句则描写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凫鹜”指的是水鸟,它们在这里安然自得,与隐居者共享天然之乐。至于“烟云已共闲”,则是说诗人已经融入自然之中,连烟云都成为了他消遣时光的伴侣。

最后两句,“几时能少暇,携酒到松关。”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带着美酒,去松林之中与朋友相会,或是独自享受那份宁静。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隐居者精神状态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庶先北谷

路自西溪入,园当北谷开。

月亭诗作客,雨馆睡为媒。

摘果衣沾露,寻泉屐渍苔。

闲居正无事,莫问我频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晚兴

众吏晚已散,西园常访寻。

覆棋苔阁静,行药草桥深。

草色晴承屐,松阴密洒襟。

山蚿欲重赋,倚竹听清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寒梅引旧枝,映竹复临池。

朵露深开处,香闻瞥过时。

凌兢侵腊雪,散漫入春诗。

赠我岁寒色,怜君冰玉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清景堂

公外捐尘虑,闲中见物情。

蕉花红炬密,竹节粉环轻。

燕泊帘钩语,蜂寻笔架鸣。

静能知此趣,吃吃笑劳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