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张先郎中

留连山水住多时,年比冯唐未觉衰。

篝火尚能书细字,邮筒还肯寄新诗。

胡床月下知谁对,蛮榼花前想自随。

投老主恩聊欲报,每瞻高躅恨归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我长久地流连于山水之间,年纪虽大但并不觉得衰老。
在篝火下还能书写工整的小字,邮箱里仍然期待着新诗的到来。
月光下谁知道我在与谁相伴,花前总是独自怀想。
临近晚年,想要报答主上的恩情,每次仰望他们的高尚足迹,都遗憾归期太迟。

注释

留连:依恋不舍。
山水:自然景色。
冯唐:汉代人,此处借指年老。
衰:衰老。
篝火:野外的火堆。
书细字:写字。
邮筒:古代传递信件的设施。
新诗:新的诗歌。
胡床:一种轻便的坐具。
月下:夜晚的月亮。
蛮榼:古代少数民族的酒器。
想自随:想象自己也在其中。
投老:到了老年。
主恩:主上的恩惠。
高躅:高尚的足迹。
恨归迟:遗憾不能早归。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通过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展现了对友人张先郎的深厚情谊与渴望团聚之情。

“留连山水住多时,年比冯唐未觉衰。”开篇便设定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情境,诗人在留连山水边居住了很长时间,但即便岁月流转,他的精神状态依旧如同古代著名宦官冯唐一般,不感觉到衰老,这不仅是对个人精力充沛的一种肯定,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投入。

“篝火尚能书细字,邮筒还肯寄新诗。”这里通过篝火(即在户外取暖用的火堆)和邮筒(古代用以传递信件的工具),表达了诗人的生活虽然简单,但依然保持着对文化、文学的追求与热情。能够书写细字,寄送新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文字的热爱,也是他精神世界的一种延伸。

“胡床月下知谁对,蛮榼花前想自随。”胡床,即一种简易的坐具,这里与月亮相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有些许孤寂的情境。蛮榼是一种生长在南方的花卉,诗人在其前思考着自己的未来,或许是对自由生活的一种向往。

“投老主恩聊欲报,每瞻高躅恨归迟。”最后两句则流露出一种对故旧之情与对未来的期待。诗人想要报答那位长者的恩惠,但每当他仰望那些远处的高楼(可能是友人所居),就不禁感到归去之心切,而归途之迟缓又让他感到些许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文学以及友谊的情深。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寄张剑州并示女弟

剑阁天梯万里寒,春风此日白衣冠。

乌辞反哺颠毛黑,鸟引思归口血丹。

行路想君今眚瘦,相逢添我老悲酸。

浮云渺渺吹西去,每到原头勒马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寄张谔招张安国金陵法曹

我老愿为臧丈人,君今少壮岂长贫。

好须自致青冥上,可且相从寂寞滨。

深谷黄鹂娇引子,曲埼翠碧巧藏身。

寻幽触静还成兴,何必区区九陌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寄张襄州

襄阳州望古来雄,耆旧相传有素风。

四叶表闾唐尹氏,一门逃世汉庞公。

故家遗俗应多在,美景良辰定不空。

遥忆习池寒夜月,几人谈笑伴诗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寄沈鄱阳

离家当日尚炎风,叱驭归时九月穷。

朝渡藤溪霜落后,夜过麾岭月明中。

山川道路良多阻,风俗谣言苦未通。

唯有鄱君人共爱,流传名誉满江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