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斋纳凉杂成(其一)

每闻暮鸦声,窗瞑已辍读。

鸦阵日一过,乍空声肃肃。

前者若得意,后者奋相逐。

最后或两三,哀鸣飞更速。

怪问旁人言,市后有乔木。

日出鸦四飞,日入群就宿。

吁嗟复吁嗟,我岂如此鸦。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夏日傍晚在书房中纳凉时,观察到乌鸦归巢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乌鸦群飞的动态美,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行为和情感状态。

首句“每闻暮鸦声,窗瞑已辍读。”点明了时间背景——傍晚时分,诗人正在书房读书,听到窗外乌鸦的叫声,便停下了手中的书卷。这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感,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沉思。

接着,“鸦阵日一过,乍空声肃肃。”描述了乌鸦群飞的壮观景象。每日一次,乌鸦们成群结队地飞过,当它们离开时,天空显得格外宁静,只有它们的叫声在空中回荡,显得肃穆而庄重。

“前者若得意,后者奋相逐。”通过对比,诗人描绘了乌鸦之间的互动。有的乌鸦似乎颇为得意,而紧跟其后的乌鸦则表现出追逐的急切,生动地展现了乌鸦群体中的竞争与合作。

“最后或两三,哀鸣飞更速。”描述了乌鸦归巢的尾声。最后的乌鸦可能只有两三只,它们在空中哀鸣着,飞行速度加快,急于找到栖息之所。

“怪问旁人言,市后有乔木。”诗人好奇地询问他人,为何乌鸦会在傍晚时分聚集在城市后面的树木上。旁人的回答揭示了乌鸦归巢的习性。

“日出鸦四飞,日入群就宿。”总结了乌鸦的生活规律,即日出时分散飞翔,日落时聚集成群寻找栖息地。

最后,“吁嗟复吁嗟,我岂如此鸦。”诗人感慨自己无法像乌鸦一样遵循自然的规律,表达了对乌鸦归巢生活的羡慕,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观察乌鸦归巢的过程,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秩序,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院斋纳凉杂成(其二)

平头摇大扇,不如风自来。

细竹略成响,已荡疏襟开。

竹气况自凉,无风亦佳哉。

我行达淮颍,土性竹不栽。

得见三两竿,贵重如瑜瑰。

寓斋偶具此,虽少有即佳。

经春更添笋,绿荫将成堆。

呼童日抉灌,相对时衔杯。

故山足千亩,一一惊春雷。

胸吞不能尽,多者伐作柴。

其下坐故人,念我应徘徊。

形式: 古风

院斋纳凉杂成(其三)

为师实人患,而我适坐之。

奇字或相叩,大半心然疑。

所愧来问意,赠尔惟不知。

比舍闻诵读,暇即相追随。

露坐当风轩,谈剧鲜所羁。

聚首岂不乐,安能无别离。

努力二三子,何患乎无师。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院斋纳凉杂成(其四)

去岁此方旱,地有千里赤。

江甸流饥民,淮关断沽舶。

米贵淮南时,正值我为客。

今春好雨阳,喜见收二麦。

新陈米未交,斗价尚三百。

又闻故乡田,多蝗土将石。

我家无负郭,更复艰朝夕。

居行两心悸,救贫少长策。

东南民易疲,岂任荒歉积。

中宵望天云,殷忧定何益。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寻墓篇为程仲南作

出亦悲,入亦悲。

儿悲不为寒,儿悲不为饥,问之旁人那得知。

父一而已,母有前后。生我者父,夫父即母。

母死不得母葬所,苍苍之天实谁咎。

一灯荧荧,父病在床。

顾语七岁儿,他时归母葬故乡。

于何求之询渭阳,于何询之之朐阳。

朐阳十万户,一一歌钟起。

问我舅氏家,老成已谢孤子死。

借问旧乡里,呼名半人鬼。

母墓不可得,不得墓兮不可以为子。

朝出郭门望,暮出郭门望。

泪痕著树树枯死,芳草为不芳。

谁何白须一老翁,指点抔土沙堤旁。

几年寒食无酒浆,几年野火驱牛羊。

人言此事五十有馀载,今得归母葬故乡。

儿寒不愁,儿饥不愁,儿名不欲传万口,儿事不欲传千秋。

愿人寻墓墓即得,吁嗟此意无人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