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斋纳凉杂成(其四)

去岁此方旱,地有千里赤。

江甸流饥民,淮关断沽舶。

米贵淮南时,正值我为客。

今春好雨阳,喜见收二麦。

新陈米未交,斗价尚三百。

又闻故乡田,多蝗土将石。

我家无负郭,更复艰朝夕。

居行两心悸,救贫少长策。

东南民易疲,岂任荒歉积。

中宵望天云,殷忧定何益。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的《院斋纳凉杂成》之四,通过对比去年的干旱与今年的好收成,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首句“去岁此方旱,地有千里赤”描绘了去年的干旱景象,大地一片焦灼,千里赤色,形象地展现了干旱对土地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接着,“江甸流饥民,淮关断沽舶”进一步描述了干旱导致的饥荒和贸易中断,表现了灾害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今春好雨阳,喜见收二麦”转折到今年,春雨带来希望,麦子丰收,诗人感到欣喜。然而,“新陈米未交,斗价尚三百”揭示了尽管丰收,但粮食价格依然高昂,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复杂状况。

“又闻故乡田,多蝗土将石”则提到了故乡的灾情,蝗虫肆虐,土地受损,增加了人民的苦难。最后,“我家无负郭,更复艰朝夕。居行两心悸,救贫少长策”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家庭困境的担忧,以及面对贫困缺乏有效解决办法的无奈。

“东南民易疲,岂任荒歉积”指出东南地区人民容易疲惫,难以承受长期的荒歉,体现了诗人对广大民众生活的深切关怀。“中宵望天云,殷忧定何益”表达了诗人深夜仰望天空,忧虑国家和人民的未来,却不知如何解决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比去年的干旱与今年的丰收,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寻墓篇为程仲南作

出亦悲,入亦悲。

儿悲不为寒,儿悲不为饥,问之旁人那得知。

父一而已,母有前后。生我者父,夫父即母。

母死不得母葬所,苍苍之天实谁咎。

一灯荧荧,父病在床。

顾语七岁儿,他时归母葬故乡。

于何求之询渭阳,于何询之之朐阳。

朐阳十万户,一一歌钟起。

问我舅氏家,老成已谢孤子死。

借问旧乡里,呼名半人鬼。

母墓不可得,不得墓兮不可以为子。

朝出郭门望,暮出郭门望。

泪痕著树树枯死,芳草为不芳。

谁何白须一老翁,指点抔土沙堤旁。

几年寒食无酒浆,几年野火驱牛羊。

人言此事五十有馀载,今得归母葬故乡。

儿寒不愁,儿饥不愁,儿名不欲传万口,儿事不欲传千秋。

愿人寻墓墓即得,吁嗟此意无人识。

形式: 古风

得家书悼殇女

初月才生落已催,好花差喜未曾开。

珠从慈母擎中夺,书自山妻病里裁。

终傍人家何足恋,暂为而父讵忘哀。

我从客邸开缄慎,略失平安是此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淮上夜发因忆壬辰之冬借稚存随朱笥河先生按部经此倏三载矣怅然有作寄稚存

平沙渺渺烟苍苍,长淮晚来沈镜光。

舟行十里复五里,一钩新月悬危樯。

楚火星星明两岸,极浦清歌入天半。

七弦罢弹觞不倾,默听离心倏零乱。

一半催成风水愁,分明诉出飘零怨。

我心枨触非酒悲,坐有往事劳沈思。

山川风景了无异,绝忆此流初汎时。

东山宾从南州客,顾荣羽扇桓伊笛。

前舫谁呼句落成,后舟笑语风吹逼。

我舟李白同醉眠,醉后乱拍洪崖肩。

啸歌怀古乐相乐,望者谁不称神仙。

祇言好景堪把玩,谁知过眼皆云烟。

太息吾徒二三子,半脱芒鞋著珠履。

客路空追大小山,离程已判东西水。

十年湖海惭浮名,再来迹比清淮清。

登舻依旧美清夜,却对长年诉愁话。

素志难移橘柚根,微躯不及鼋鼍化。

我欲招隐山之幽,多恐岁晏难为留。

似抛鸡犬未仙去,管领别离无限愁。

问头却望听歌处,已失八公山上树。

形式: 古风

题李牧堂青岩图

重崖叠巘气冥冥,寄尔乾坤一草亭。

壁上龙蛇藤补屋,枕边风雨树穿棂。

才名此日兼三绝,笔墨他年护百灵。

岂合斯人老丘壑,将来麟阁要丹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