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皖山隐者

野人原上十五里,寒厓白日啼山鬼。

万峰重叠路回旋,半间箬屋青松底。

老僧和锸入烟霞,满林摇落朱藤华。

烧田种寒粟,斸地栽胡麻。云根拨笋,涧底寻茶。

粪火深埋魁芋种,砂瓶烂煮黄箐芽。

人谓隐者閒不足,何故山翁事驱逐。

山翁笑指溪上桃,庭前竹,春风几度更新绿。

香严不作灵云死,徒有是非喧两耳。

争似侬家百不知,从教少室分皮髓。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在山野的僧人(或称隐者)的生活状态与心境。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以及他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首句“野人原上十五里,寒厓白日啼山鬼”描绘了隐者居住之地的偏远与幽静,山崖之上,白日里山鬼的啼声,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清冷的氛围。接着,“万峰重叠路回旋,半间箬屋青松底”进一步渲染了隐居环境的险峻与简朴,隐者居住的小屋隐藏于青松之间,与世隔绝。

“老僧和锸入烟霞,满林摇落朱藤华”则展现了隐者日常生活的宁静与自然之美,他与泥土为伴,与自然共生,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接下来的几句“烧田种寒粟,斸地栽胡麻。云根拨笋,涧底寻茶”更是具体描绘了隐者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从种植作物到采集山珍,生活虽简朴却充满乐趣。

“粪火深埋魁芋种,砂瓶烂煮黄箐芽”则展示了隐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与对自然的尊重,他不仅种植作物,还懂得利用自然之物,如煮茶,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

“人谓隐者閒不足,何故山翁事驱逐”表达了外界对隐者生活方式的不解与好奇,而隐者以“山翁笑指溪上桃,庭前竹,春风几度更新绿”回应,以自然界的生机与循环来比喻自己的生活状态,暗示自己虽远离尘嚣,但内心世界却充满活力与希望。

最后,“香严不作灵云死,徒有是非喧两耳。争似侬家百不知,从教少室分皮髓”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不屑与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隐者认为自己虽然无知无识,但正是这种无知让他得以保持内心的纯净与自由,不受外界是非的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由与纯净生活的追求。

收录诗词(86)

明本(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朝僧人。俗姓孙,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憩止处曰幻住山房

  • 号:中峰
  • 籍贯:钱塘(今杭州)
  • 生卒年:1263—1323

相关古诗词

秋夜述古

蛩声唧唧,雁声呖呖。病叶落空阶,清籁鸣空隙。

客来叩我白云房,三绕禅床振金锡。

玄音落落不覆藏,更加一语成狼藉。

拟来此处寻声迹,万里秋风有何极。

丈夫何事不肯休,直欲参天起荆棘。

九载少林穷的的,一宿曹溪浮逼逼。

偃溪流水香严击,切忌随他那边觅。

良由眼听与心闻,疾燄过风俱莫及。

威音那畔空劫前,底事何曾异今日。

幻住道人都不识,柴扉昼掩千山碧。

寒莎叶底露沈沈,烟外数声牛背笛。

客既无言我亦休,横眠一觉青茅席。

梦里忽闻萧骚淅沥何处生?

觉来元是山雨四阎声滴滴。

形式: 古风

阅林间录有感

林间编此录,深夜剔残灯。

慧命微如线,人心冷似冰。

祖庭空积雪,古路不逢僧。

追企前贤辙,思归一念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礼四祖真身塔

九拜晓龛前,追思独惨然。

真身无日坏,此道有谁传?

古岸横秋水,空山起暮烟。

几多西祖意,寂寞在江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雁荡除夜

茅屋三间冷似冰,灰头土面十馀僧。

扫除自己閒枝叶,不打诸方烂葛藤。

就手揭开新岁历,和光吹灭旧年灯。

顶门别具摩醯眼,越死超生似不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