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林间录有感

林间编此录,深夜剔残灯。

慧命微如线,人心冷似冰。

祖庭空积雪,古路不逢僧。

追企前贤辙,思归一念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深夜独自阅读林间记录时的内心世界和所见景象。首句“林间编此录”,仿佛是作者在自然的静谧中寻找心灵的寄托,通过阅读记录来探索未知或回忆过往。次句“深夜剔残灯”,点明时间与环境,夜深人静,灯光昏黄,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深沉的氛围。

接着,“慧命微如线”一句,将作者的精神状态比喻为微弱的线,暗示其内心的脆弱与敏感,同时也可能象征着对智慧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渴望。紧接着,“人心冷似冰”则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在面对世事沧桑后的冷漠与淡然,或许是对人性、社会或个人经历的一种深刻反思。

“祖庭空积雪,古路不逢僧”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以“空”与“不逢”强调了环境的荒凉与孤独,同时也可能暗喻了传统与现代、过去与现在的断裂感。积雪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流逝,而“古路不逢僧”则可能意味着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信仰与精神追求逐渐被遗忘。

最后,“追企前贤辙,思归一念增”表达了作者对先贤的追忆与敬仰,以及对回归内心、寻找精神家园的渴望。这一句不仅深化了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在面对复杂现实时寻求内心平静与和谐的努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在深夜独处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人生、历史、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86)

明本(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朝僧人。俗姓孙,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憩止处曰幻住山房

  • 号:中峰
  • 籍贯:钱塘(今杭州)
  • 生卒年:1263—1323

相关古诗词

礼四祖真身塔

九拜晓龛前,追思独惨然。

真身无日坏,此道有谁传?

古岸横秋水,空山起暮烟。

几多西祖意,寂寞在江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雁荡除夜

茅屋三间冷似冰,灰头土面十馀僧。

扫除自己閒枝叶,不打诸方烂葛藤。

就手揭开新岁历,和光吹灭旧年灯。

顶门别具摩醯眼,越死超生似不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赠营寿藏

斸断云根辟古基,粉墙低护石楼危。

既知身后有终日,肯信目前无了时。

夜雨一窗蚕课茧,春风千里燕衔泥。

到头共熟黄粱梦,哭送斜阳欲恨谁?

形式: 七言律诗

次韵答盛秀才

风月何缘事苦吟,拟将英誉压鸡林。

几回立尽三更月,一字搜空万劫心。

梦里忽惊霜入鬓,梅边不觉泪沾襟。

可怜半世聪明种,甘为浮词又陆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