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隐居

此去秦关路几多,中原无鹿海无波。

荷蓑不是人閒事,造物小儿如子何。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集古·隐居》由金末元初的诗人李俊民所作,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句“此去秦关路几多”,以“秦关”象征远离尘嚣的隐居之地,通过提出“路几多”的疑问,暗示了通往理想生活之路的艰辛与遥远,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知旅途的探索精神和坚定决心。

次句“中原无鹿海无波”,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中原无鹿”和“海无波”分别象征着社会的安宁与自然的平静,以此来表达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没有战乱,没有纷扰,一片祥和。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于现实社会动荡不安的不满与逃避。

第三句“荷蓑不是人閒事”,直接点明了隐居生活的主题。荷蓑,即荷锄披蓑衣,是农耕生活常用的工具和装束,这里借指隐居者的生活方式。诗人强调,隐居并非闲适之事,而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和坚持的。这既是对隐居生活的实际描述,也是对追求理想生活所需付出努力的一种肯定。

最后一句“造物小儿如子何”,以“造物小儿”比喻自然界的创造者,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无奈。在追求理想生活的过程中,面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限制与挑战,诗人似乎在问:面对如此强大的自然力量,人类又能如何?这句话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面对不可抗力时的无奈与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场景和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对自然法则的敬畏。

收录诗词(872)

李俊民(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籍贯:自号鹤鸣老

相关古诗词

集古.访隐者不遇

忽闻春尽强登山,却笑孤云未是闲。

惆怅仙翁何处去,寻真不见又空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集古.怀韩居士

乌巾年少归何处,陵谷依然世自移。

上天下地鹤一只,还在人閒人不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集古.古道人

鹤骨飘飘紫府仙,香风引到大罗天。

无人寂寂春山路,洞在清溪何处边。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集古.游仙

雾为襟袖玉为冠,委佩低簪彩仗閒。

上界真人足官府,不如归去旧青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