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三首(其三)

渚远江清碧簟纹,小桃花绕薛涛坟。

朱桥直指金门路,粉堞高连玉垒云。

窗下斲琴翘凤足,波中濯锦散鸥群。

子规夜夜啼巴树,不并吴乡楚国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江面开阔,水色清澈,竹席上的纹理清晰可见,小桃花环绕着薛涛的墓地。
红色的桥笔直通向皇宫大道,白色的城墙高耸连接着玉垒山的云朵。
窗外有人在雕刻琴身,仿佛凤凰的脚趾翘起,水中锦鲤游动,鸥鸟群集。
杜鹃鸟每晚在巴蜀的树上啼叫,这声音却不被吴地和楚国的人们所听见。

注释

渚远:江面开阔。
碧簟纹:竹席上的纹理。
薛涛坟:薛涛的墓地。
朱桥:红色的桥。
金门路:皇宫大道。
粉堞:白色的城墙。
玉垒云:玉垒山的云。
斲琴:雕刻琴身。
翘凤足:仿佛凤凰脚趾。
濯锦:洗濯锦鲤。
散鸥群:鸥鸟群集。
子规:杜鹃鸟。
巴树:巴蜀的树。
吴乡楚国:吴地和楚国。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了自然美景与文化意象的诗歌,描绘了一处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开篇“渚远江清碧簟纹”中,“渚”指的是水流的旋涡,这里用来形容江水的深邃与清澈,而“碧簟纹”则是对波光粼粼的水面细节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

接下来的“小桃花绕薛涛坟”将景物转向岸边,小桃花的点缀给荒废的古墓(薛涛坟)增添了一抹生机与色彩,这种对比鲜明的景象,既有对过去历史的怀念,也映射出诗人对现实中的矛盾与和谐共存的感慨。

“朱桥直指金门路”一句中,“朱桥”是红色的桥梁,一般象征着通向权力中心的道路,这里直指“金门”,可理解为朝廷或权贵之所在,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权力中心的向往,或许暗含着个人功名的追求。

紧接着,“粉堞高连玉垒云”则是对城墙与云彩之间美丽景象的描述,其中“粉堞”指的是用土筑成并涂上白灰的城墙,形容其坚固而又不失柔和之感;“玉垒云”则是将城墙延伸至天际,与云相连,既有实景的写照,也透露出诗人对高洁、超脱世俗的向往。

在下一句中,“窗下斲琴翘凤足”描绘了一个文人雅士在窗前弹奏古琴的情形。这里“斲琴”即是弹奏古琴,而“翘凤足”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夸张手法,用来形容琴腿优美的线条和高挑之态,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与文化生活的热爱。

紧接着,“波中濯锦散鸥群”一句中,“波中”指的是水中的涟漪,而“濯锦”则是将衣物洗涤在江河中,这里用以形容清澈见底的水质;“散鸥群”则形容着水鸟在水面上的活动,整个画面生动传神,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和谐美好的感受。

最后,“子规夜夜啼巴树”中,“子规”是一种鸟类,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比喻孤独或哀伤的情怀;“不并吴乡楚国闻”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文化认同,尽管身处蜀地,但内心深处依旧与南方的故土(吴乡、楚国)紧紧相连。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的交织,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收录诗词(324)

郑谷(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 字:守愚
  • 号:“芳林十哲”
  • 籍贯:江西宜春市袁州区
  • 生卒年:约851~910

相关古诗词

蜀中春日

海棠风外独沾巾,襟袖无端惹蜀尘。

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

不嫌蚁酒冲愁肺,却忆渔蓑覆病身。

何事晚来微雨后,锦江春学曲江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蜀江有吊

孟子有良策,惜哉今已而。

徒将心体国,不识道消时。

折槛未为切,沈湘何足悲。

苍苍无问处,烟雨遍江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锦二首(其一)

布素豪家定不看,若无文彩入时难。

红迷天子帆边日,紫夺星郎帐外兰。

春水濯来云雁活,夜机挑处雨灯寒。

舞衣转转求新样,不问流离桑柘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锦二首(其二)

文君手里曙霞生,美号仍闻借蜀城。

夺得始知袍更贵,著归方觉昼偏荣。

宫花颜色开时丽,池雁毛衣浴后明。

礼部郎官人所重,省中别占好窠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