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山诗.上齐云峰

人言此峰峻,谓与浮云齐。

浮云虽满空,势自有高低。

惊名不察实,世论所以迷。

为君上峰头,旷望穷东西。

杳缭城下涧,遥遥线环堤。

人烟众邑屋,蒙密乱町畦。

想彼平地眠,仰如遇昏鸡。

应论峰头人,已尽天路梯。

古士说高广,中州抵仓稊。

岂尝骇嵚岑,隘若坐一闺。

安得千尺翼,翻身逐飞霓。

扶摇过丹山,饱听鸣凤嘶。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麻姑山的观察与感悟。诗人吕南公站在峰顶,俯瞰四周,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独到见解。

首句“人言此峰峻,谓与浮云齐”,开篇即点明麻姑山之高峻,仿佛与天上的浮云相接,引出对山峰高度的赞叹。接着,“浮云虽满空,势自有高低”两句,诗人借浮云的起伏不定,暗喻世间事物的变幻无常,强调了事物本质与表面现象之间的差异。

“惊名不察实,世论所以迷”揭示了人们往往被表面名声所迷惑,未能真正洞察事物的本质,从而陷入认知的误区。诗人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

“为君上峰头,旷望穷东西”两句,诗人邀请读者一同登临峰顶,从广阔的视野中领略天地之美。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描绘了从山顶俯瞰的景象:山下的城池、河流、农田以及密集的人烟,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与人文画卷。

“想彼平地眠,仰如遇昏鸡”通过对比平地与山峰的视角,形象地表现了人在不同高度对世界的不同感知。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暗示了在不同的位置上,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与感受会有显著差异。

最后,“应论峰头人,已尽天路梯”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高度与视野关系的思考,指出站在高处的人,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束缚,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与更深远的思考。

“古士说高广,中州抵仓稊”引用古人的话,强调了高远与广阔的重要性,如同中原大地的仓稊,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与深远的意义。

“岂尝骇嵚岑,隘若坐一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狭隘与开阔的反思,指出不应因眼前的局限而感到恐惧或满足,而应追求更为宽广的视野与境界。

“安得千尺翼,翻身逐飞霓。扶摇过丹山,饱听鸣凤嘶”诗人以夸张的想象,表达了对自由飞翔、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希望拥有能够超越现实限制的力量,去追寻更高远的目标,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整首诗通过对麻姑山的描绘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充满了哲理意味和浪漫情怀。

收录诗词(356)

吕南公(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麻姑山诗.道法堂检点三帝御书

日脚退前楹,崇堂豁明净。

缣缃出百函,翰墨睹三圣。

舒张溢墙壁,灿烂累签㡠。

鸾龙交飞翻,金石避坚硬。

毫无半分弱,大至袤丈劲。

真行体兼精,篆籀法毕正。

篇章入题写,作者一何幸。

伟哉天纵能,岂谓学成性。

名山遍藏蓄,终古得辉映。

墨客徒醉心,黄冠荷覃庆。

尝思八世主,覆焘足仁政。

诗书所敷扬,乃独蔑此命。

将非史官略,纪叙非尽并。

不然天日资,肯特记名姓。

或应淳古治,不以馀艺竞。

肤浅难考评,随群但称盛。

形式: 古风

麻姑山诗.无为阁见杨杰记仙都花

山风吹春来,仙花靓如面。

芳馨岂不美,俗耳未肯贱。

吾闻西州地,薪以牡丹爨。

何嫌此中花,开落无人看。

形式: 古风

麻姑山诗.望秦人峰

此地去秦中,赢粮每三月。

秦人不厌远,期以一死脱。

何言幸可数,久竟各存活。

得非潜逃心,世爱多洗割。

迥然深林岭,云气长不灭。

避俗可成仙,斯言盖疏阔。

余来翠峰地,把酒望深樾。

不见云霞身,山禽但惊聒。

形式: 古风

麻姑山诗.三门桥望五星峰

弄水石桥西,退荫百尺松。

看山同羽人,初问五星峰。

为我袖手指,当前秀蒙笼。

平排五青尖,似拱寥阳宫。

自外虽峛崺,其高莫能同。

固知天下名,有以形类通。

不然天精纬,讵或聚此中。

他山冈阜名,顿拔亦俊雄。

民耕牛羊践,称谓谁与宗。

维此古洞府,群仙屡从容。

烟霞庇草木,题号更峻崇。

融结俱土石,灵凡异遭蒙。

想当有初物,岂自知所从。

嗟嗟蓬荜士,何用羡帝公。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