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过罗喉岭行十余里憩潭柘

山晓日未高,白云围似帐。

花明乱残月,十里同一望。

蓝舆陟崇岭,人面森列嶂。

忽然青苍开,金碧落天上。

不见柘千章,犹余松十丈。

碑留明昌刻,寺溯嘉福创。

泛觞随波流,折竹引泉漾。

风来殿鸱翔,钟动箧蛇放。

遗踪半泯没,过客犹想像。

凭高俯杰阁,陡觉心眼畅。

一拳峙中央,九峰互环向。

日光亭午低,石色不肯让。

闲房昼如年,坐卧空色相。

山僧谓余劳,早具伊蒲饷。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赵怀玉的《晓过罗喉岭行十余里憩潭柘》描绘了一幅清晨山行的画卷。首句“山晓日未高,白云围似帐”,写出了早晨山中景色,太阳尚未升高,云雾缭绕,如同白色的帐幔。接着,“花明乱残月,十里同一望”,通过“花明”与“残月”对比,展现出黎明时分的光影交错,十里范围内景色相似,充满宁静。

“蓝舆陟崇岭,人面森列嶂”描绘了诗人乘坐蓝色小车登高远望,群山峻岭间,人的面庞仿佛在层峦叠嶂中排列。随后,“忽然青苍开,金碧落天上”,形容视野豁然开朗,青翠的山色与金碧辉煌的天际形成鲜明对比。

“不见柘千章,犹余松十丈”表达了对原始森林的赞叹,虽然柘树众多已不复见,但仍有十丈高的松树留存。接下来,诗人提及了潭柘寺的历史,“碑留明昌刻,寺溯嘉福创”,暗示着寺庙的悠久历史。

“泛觞随波流,折竹引泉漾”描绘了在山间溪流中饮酒嬉戏的场景,风声、钟声与自然和谐共处。“遗踪半泯没,过客犹想像”,表达出对古人遗迹的追思和对过往岁月的感慨。

最后,诗人登高远眺,感叹“一拳峙中央,九峰互环向”,山势雄伟,日光斜照,石色鲜明。在闲静的山寺中度过时光,内心感到舒畅。僧人备好斋饭,诗人则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禅意。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行所见,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收录诗词(31)

赵怀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由岫云寺后登山行四里至龙潭

流泉不知处,但觉声在耳。

稍盘过上方,泉出绕屐齿。

澄潭如洗盆,一泓长见底。

曾闻故老传,潭实今寺址。

神龙喜听法,风雨向夕徙。

小亭峙其旁,周遭遍桃李。

沾衣湿苍翠,映面半红紫。

晴烘午云热,明濯暮霞绮。

山僧汲泉烹,茗碗颇能理。

经春未见花,偶乐可忘死。

下岭仰见星,烟昏寺钟起。

形式: 古风

归途二十里渡浑河登石径山遇雨

回头别群山,西望尽碧空。

岂知青未了,山色忽向东。

巃嵷邈双阙,詄荡开九重。

林枯少栖鹘,洞累疑藏蜂。

虚无想金阁,黯淡留铜容。

遗经署元和,高爵奓卢龙。

能邀定州殁,始信大觉功。

至今来游客,证古名犹蒙。

徐开荆枳地,力陟陂陀峰。

下临駴无地,上瞩愁近穹。

桑乾塞外来,至此势更雄。

飞声撼诸天,一听三日聋。

塔孤势疑动,客惧不敢从。

前山雨欲集,归路云已封。

不辞沾衣湿,藉慰久旱衷。

形式: 古风

寒食雨中独过法源寺

微雨初停萧寺车,高轩乘兴过谁家。

东风连日颠狂甚,未到清明已落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历游三山大悲诸刹

经秋懒出门,一日遍诸寺。

野衲颇逢迎,精蓝工位置。

情随陟境改,气觉与时异。

山茶开覆檐,海棠红照地。

无泉不琮琤,有石皆诡秘。

客先吾每缓,此取彼或弃。

偶因煮茶留,略等逢场戏。

如行山阴道,如读《洛阳记》。

形式: 古风 押[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