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北郭戴氏荷池送侯愉

秋近万物肃,况当临水时。

折花赠归客,离绪断荷丝。

谁谓江国永,故人感在兹。

道存过北郭,情极望东菑。

乔木故园意,鸣蝉穷巷悲。

扁舟竟何待,中路每迟迟。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翻译

秋天来临,万物凋零,更何况面对着水面。
折取花朵赠给即将离去的客人,离别的愁绪如同断了线的荷丝般纷飞。
谁能说江边之地永远宁静,旧友的情感此刻油然而生。
道路虽在北城外延伸,情感却直达东郊,思绪万千。
高大的树木唤起对故乡的思念,深巷中的蝉鸣更添悲伤。
小船究竟等待什么,行至中途总是步履缓慢。

注释

秋近:秋季临近。
肃:凋零, 凄凉。
归客:离去的客人。
离绪:离别之情。
江国:江边之地。
永:永远。
北郭:北城外。
东菑:东郊。
乔木:高大树木。
故园意:故乡之情。
鸣蝉:蝉鸣。
穷巷:深巷。
扁舟:小船。
中路:半途。
迟迟:缓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临水送别的场景。开篇“秋近万物肃,况当临水时”两句设置了一种萧瑟而又静谧的氛围,万物在秋风中显得肃穆,而临水之处则更添几分凄清。紧接着,“折花赠归客,离绪断荷丝”展示了送别时的情感交流,折下花枝作为礼物赠给即将离开的朋友,荷丝断裂象征着情谊的割舍。

中间部分“谁谓江国永,故人感在兹。道存过北郭,情极望东菑”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长存和怀旧之情的深切感慨。这里的“江国”可能指的是某一特定地区,而“故人”则是对往昔朋友的怀念。北郭和东菑可能是诗人与友人共同经历过的地方,充满了回忆。

后两句“乔木故园意,鸣蝉穷巷悲”通过乔木和鸣蝉这两种秋天的象征性物件,表达了一种对昔日时光无法挽留的哀伤。最后,“扁舟竟何待,中路每迟迟”则是诗人在送别之后,对即将远去的朋友不忍心看到他离开的踌躇心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深厚的情谊和难以割舍的离愁,是一篇情真意切、境界幽雅的送别诗。

收录诗词(41)

崔国辅(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历官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天宝十一载(752),因受王鉷案牵连被贬为竟陵司马。与陆鸿渐交往,品茶评水,一时传为佳话。事迹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一五、《唐才子传》卷二。国辅诗以五绝著称,深得南朝乐府民歌遗意。殷璠《河岳英灵集》云:“国辅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味。乐府数章,古人不及也。”原集至宋代已佚

  • 籍贯:吴郡(今苏州)
  • 生卒年:726

相关古诗词

子夜冬歌

寂寥抱冬心,裁罗又褧褧。

夜久频挑灯,霜寒剪刀冷。

形式: 古风

从军行

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

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

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形式: 古风 押[宥]韵

古意

红荷楚水曲,彪炳烁晨霞。

未得两回摘,秋风吹却花。

时芳不待妾,玉佩无处誇。

悔不盛年时,嫁与青楼家。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古意二首(其一)

玉笼薰绣裳,著罢眠洞房。

不能春风里,吹却兰麝香。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