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元末明初诗人张宪所作,名为《题云山楼》。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云山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幻与永恒。
首句“远山近山浓淡青,朝云暮云先后生”,以远近山色的层次感和朝暮云彩的动态美,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接着,“我楼虽小实空阔,云自往来山自横”两句,将视角转向诗人所在的楼阁,强调了楼阁的开阔与云山的自由自在,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山耶云耶两无碍,地久天长果谁在”表达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暗示了自然界的永恒与人类存在的短暂。接下来,“渺茫蜃气等虚空,纵有轩窗宁足怪”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将蜃气(海市蜃楼)与云山相提并论,强调了自然现象的神秘与不可预测性。
“为爱云山构小楼,看山看云今白头”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云山的喜爱之情,以及岁月流转、人生老去的感慨。最后,“山形起伏只如旧,云湿云晴知几秋”点明了自然界的循环往复,而“门窗向山作长揖,长揖云山两俱入”则以动作描绘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通过“推窗送山出楼去,山出云归楼自立”的细节,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互动,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云山楼阁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变化,也蕴含了对时间、空间、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