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形驱世鞅缚,妄灭天刑逃。
我身不失我,荣辱谁能操。
蔬肉等一恋,耕学两不高。
未应泉石癖,可笑州县劳。
秦人跨四海,不及源中桃。
但看逸名姓,已足贤萧曹。
这首宋代罗公升的《杂诗(其三)》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束缚和荣辱得失的独特见解。首句“形驱世鞅缚”形象地描绘了人在世间被各种琐事牵绊,如同被马车上的皮带束缚,难以自由。接着,“妄灭天刑逃”暗示了人们在追求功名利禄时,往往忽视了自然法则和道德约束。
诗人强调“我身不失我”,即保持自我本真,不受外界荣辱所左右,这体现了他的超脱与淡泊。他进一步指出,即使是简单的饮食与学习,也无需过于执着,两者都不应成为人生的全部。“蔬肉等一恋,耕学两不高”表达了一种平衡的生活态度。
诗人认为,纵然有人追求隐居山林的乐趣,也不如田园生活中的平凡安宁,嘲笑那些为官者忙于俗务的辛劳。“秦人跨四海,不及源中桃”以秦始皇的广土众民之威,反衬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以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但看逸名姓,已足贤萧曹”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不求名利,逍遥自在的人的敬佩,认为他们的名字流传,就足以与古代名臣萧何、曹参相媲美。整首诗通过对比和隐喻,展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
不详
帘纤江上雨,送我作飘零。
江海飘双鬓,乾坤赘一萍。
兔株空自守,龟筴为谁灵。
嵇笔怀忧愤,湘吟苦独醒。
眼看四海白,血洒九天青。
萱背占乌鹊,圜扉痛鹡鸰。
无由归海岛,谁为哭秦庭。
欲问鄜州信,鸿飞更杳冥。
龆龀趋庭日,真期万里程。
开编十行下,刻烛五言成。
颇笑阿时学,方怀览古情。
祇言如昨日,不悟已前生。
客里馀长铗,忙中负短檠。
旧言如远客,新卷即生兵。
文武终何执,行藏两未明。
空馀清夜梦,时作读书声。
征鸿且勿飞,我凭问长安。
长安在何许,征鸿亦良难。
世狭日月短,气缩天地悭。
春色岂不深,风雨犹晚寒。
江海东南泻,日月西北倾。
天地岂不仁,作此大不平。
遂使宇宙内,千载拿甲兵。
人间勿设险,设险招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