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

两崖悬绝倚山垠,草径低迷劣可分。

潭影乍从明处见,竹香偏向静中闻。

石林万古不知暑,茅屋四邻惟有云。

曳杖行歌羡樵叟,此生何计得随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两岸峭壁高耸靠山边,草丛小路低矮难分辨。
潭水倒影忽在明亮处显现,竹林香气只在宁静时闻见。
石林千年未觉夏日热,茅屋四周唯有云缭绕。
持杖漫步唱歌我羡慕樵夫,此生如何能如他般自在?

注释

两崖:两岸峭壁。
悬绝:高耸。
山垠:山边。
草径:草丛小路。
低迷:低矮。
劣可分:难以分辨。
潭影:潭水倒影。
乍:忽然。
明处:明亮处。
竹香:竹林香气。
静中闻:在宁静时闻见。
石林:石林。
万古:千年。
不知暑:未觉夏日热。
茅屋:茅屋。
四邻:四周。
惟有云:唯有云缭绕。
曳杖:持杖。
行歌:漫步唱歌。
樵叟:樵夫。
此生:此生。
何计:如何能。
随君:如他般自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石门深山之中独特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心境。首句"两崖悬绝倚山垠"写出了山势险峻,两边峭壁直插天际,仿佛与大地边缘相接。"草径低迷劣可分"则描绘了蜿蜒曲折的小路隐藏在杂草丛中,显得幽深而难寻。

"潭影乍从明处见,竹香偏向静中闻"两句,通过光影变化和竹香的飘逸,展现了环境的清幽与宁静。明亮的潭水倒映着周围景色,而竹林的香气只有在静谧时才能被感知,进一步强化了山中的寂静。

"石林万古不知暑,茅屋四邻惟有云"写出了石林的清凉和茅屋的孤独,暗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长久以来,石林不觉夏日炎炎热浪,而茅屋四周唯有白云相伴,流露出诗人超脱尘世的追求。

最后两句"曳杖行歌羡樵叟,此生何计得随君"表达了诗人对山野老翁悠然自得生活的羡慕,以及自己无法像他们那样归隐山林的无奈和渴望。整首诗以景寓情,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853)

元好问(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过诗人李长源故居

楚些招魂自往年,明珠真见抵深渊。

巨鳌有铒虽堪钓,怒虎无情可重编。

千丈豪气天也妒,七言诗好世空传。

伤心鹦鹉洲边泪,却望西山一泫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别程女

芸斋淅淅掩霜寒,别酒青灯语夜阑。

生女便知聊寄托,中年尤觉感悲欢。

松间小草栽培稳,掌上明珠弃掷难。

明日缑山东畔路,野夫怀抱若为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岐阳三首(其二)

百二关河草木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昆阳二首(其一)

古木荒烟集暮鸦,高城落日隐悲笳。

并州倦客初投迹,楚泽寒梅又过花。

满眼旌旗惊世路,闭门风雪羡山家。

忘忧只有清尊在,暂为红尘拂鬓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