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阳三首(其二)

百二关河草木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满目疮痍百二关河,草木丛生,十年征战使秦都暗淡。
在岐山之西遥望,期盼的音信全无,只听见陇水东流的哀哭声。
荒野蔓草缠绕着战场的遗骨,落日余晖为何照亮这空寂之城。
向谁去详细询问苍茫大地,为何让蚩尤化为兵器,带来战争?

注释

百二关河: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戎马:指战争和军队。
岐阳:古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陇水:古代指甘肃东部的渭河。
战骨:战场上遗留的尸骨。
空城:被战争废弃或无人居住的城市。
苍苍:形容天空或大地广阔无边。
蚩尤:传说中的古代部落首领,此处可能象征战争之源。
五兵:古代的五种主要武器,包括弓、殳、矛、戈、戟。

鉴赏

这首诗是元好问在金末元初时期所作的《岐阳三首》中的第二首,描绘了战争后的荒凉景象和诗人内心的哀痛。首句“百二关河草木横”展现了战后关河地区的荒芜,连草木都显得凄凉。次句“十年戎马暗秦京”概括了长期战乱对京城的笼罩,暗示了战事的残酷和时间的漫长。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两句通过视角转换,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乱中死者的哀悼。西望无信,意味着音讯断绝,而东流的陇水似乎带来了哭声,更显悲凉。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一句运用拟人手法,野蔓缠绕战骨,显示出对亡者深深的同情,而夕阳余晖洒在空荡荡的城市,更添寂寥与凄凉。

最后两句“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诗人质问苍天,为何让这样的悲剧发生,是谁将战争的罪责归咎于古代神话中的凶神蚩尤,表达了对战争根源的深深反思和控诉。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哀伤,以及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责任的追问,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和深刻的历史反思。

收录诗词(853)

元好问(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昆阳二首(其一)

古木荒烟集暮鸦,高城落日隐悲笳。

并州倦客初投迹,楚泽寒梅又过花。

满眼旌旗惊世路,闭门风雪羡山家。

忘忧只有清尊在,暂为红尘拂鬓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洛阳

千年河岳控喉襟,一日神州见陆沈。

已为操琴感衰涕,更须同辇梦秋衾。

城头大匠论蒸土,地底中郎待摸金。

拟就天公问翻复,蒿莱丹碧果何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咏怀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晋溪

石蹬云松著色屏,岸花汀草展江亭。

青瑶叠甃通悬瓮,白玉双龙掣迅霆。

地脉何尝间今昔,尾闾真解泄沧溟。

乾坤一雨兵尘了,好就川妃问乞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