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其一)

行路难,君好看。

惊波不在黤黮间,小人心里藏崩湍。

七盘九折寒崷崒,翻车倒盖犹堪出。

未似是非唇舌危,闇中潜毁平人骨。

君不见楚灵均,千古沉冤湘水滨。

又不见李太白,一朝却作江南客。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走路艰难,请君细看。
汹涌波涛不只在黑暗中,小人心中暗藏险恶如急流。
道路曲折多弯寒冷峻峭,即使车翻盖倒也能出去。
这不像口舌是非那么危险,暗地里悄悄摧毁正直人的骨气。
您没看见屈原吗,千古悲愤沉没在湘江边。
又没看见李白吗,有朝一日竟成了江南的过客。

注释

行路难:走路艰难。
君:您。
好看:细看,留意观看。
惊波:汹涌的波涛。
黤黮间:黑暗之中。
小人:心术不正的人。
崩湍:猛烈的急流。
七盘九折:形容道路极为曲折。
寒崷崒:寒冷而峻峭,形容环境恶劣。
翻车倒盖:比喻遭遇重大挫折。
犹堪出:还能出去,指尚有希望。
是非唇舌:口舌是非,指言语中的矛盾争端。
危:危险。
闇中:暗中。
潜毁:悄悄破坏。
平人:正直的人。
骨:这里比喻根本、基础。
君不见:您没有看见吗,引出历史人物作为例证。
楚灵均:屈原,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千古沉冤:长久以来的悲惨冤屈。
湘水滨:湘江边,屈原投江自尽之地。
又不见:再者,你也没看见。
李太白:李白,唐代伟大诗人。
一朝:有一天,有朝一日。
却作:竟然成为。
江南客:此处指流落江南。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名为《行路难二首(其一)》。诗中通过描绘崎岖不平的山路和惊涛骇浪,比喻人生旅途的艰辛与社会矛盾。

"行路难,君好看。惊波不在黤黮间,小人心里藏崩湓。" 这四句开篇便设定了一个困难重重的行走场景,“行路难”表达了前进道路上的艰辛困苦,而“君好看”则可能是在暗示观者对这等困境的关注或欣赏。“惊波不在黤黮间”指的是波涛并非表面上看那般简单,而是深藏在小人的心中,通过“小人心里藏崩湓”来形象地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内心的苦恼与压抑。

"七盘九折寒崷崒,翻车倒盖犹堪出。未似是非唇舌危,闇中潜毁平人骨。" 接下来的四句进一步渲染了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山路的曲折(“七盘九折”)与崎岖(“寒崷崒”)形象地表达了行走者的不易,而“翻车倒盖犹堪出”则强调即便是勉强通过,也充满了危险。紧接着,“未似是非唇舌危,闇中潜毁平人骨”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言语之争(“唇舌”)与暗中破坏他人的恶行(“闇中潜毁平人骨”),指出了后者的更为隐蔽和残酷。

"君不见楚灵均,千古沉冤湘水滨。又不见李太白,一朝却作江南客。" 最后的四句诗,则转向历史的深处,以楚灵王(楚灵均)与唐代诗人李白为例,指出他们虽然已经逝去,但留下的冤屈和流离失所的命运仍旧在人们心中引起共鸣。通过“千古沉冤湘水滨”表达了历史的深远与冤案的永恒,而“一朝却作江南客”则是对李白漂泊无定的生涯的一种感慨。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山路的艰难,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和历史上的沉冤,展现了诗人对于时代困境的深切洞察与同情。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西山叟

西山中,多狼虎,去岁伤儿复伤妇。

官家不问孤老身,还在前山山下住。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观李琼处士画海涛

巨鳌转侧长鳅翻,狂涛颠浪高漫漫。

李琼夺得造化本,都卢缩在秋毫端。

一挥一画皆筋骨,滉漾崩腾大鲸臬。

叶扑仙槎摆欲沉,下头应是骊龙窟。

昔年曾要涉蓬瀛,唯闻撼动珊瑚声。

今来正叹陆沉久,见君此画思前程。

千寻万派功难测,海门山小涛头白。

令人错认钱塘城,罗刹石底奔雷霆。

形式: 古风

君子行

圣人不生,麟龙何瑞?梧桐不高,凤凰何止?

吾闻古之有君子,行藏以时,进退求己。

荣必为天下荣,耻必为天下耻。

苟进不如此,退不如此。

亦何必用虚伪之文章,取荣名而自美。

形式: 古风

巫山高

巫山高,巫女妖。

雨为暮兮云为朝,楚王憔悴魂欲销。

秋猿嗥嗥日将夕,红霞紫烟凝老壁。

千岩万壑花皆坼,但恐芳菲无正色。

不知今古行人行,几人经此无秋情。

云深庙远不可觅,十二峰头插天碧。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