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读山海经(其十)

琅花非一叶,丹垆满山海。

散形入空虚,无在无不在。

十试一不过,退落俄成悔。

风火诚可惜,日月不相待。

形式: 古风 押[贿]韵

鉴赏

这首诗以“和读山海经(其十)”为题,出自明代诗人黄淳耀之手。全诗以“琅花”与“丹垆”为引子,描绘了一幅超脱世俗、飘渺空灵的画面。

首句“琅花非一叶”,以“琅花”象征高洁与不凡,暗示了诗中所描述的事物并非平凡之物,而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存在。接着,“丹垆满山海”进一步扩展了这种超然的意境,将“丹垆”这一象征着炼丹、追求长生不老的元素融入广袤的山海之中,寓意着对永恒与超越的向往。

“散形入空虚,无在无不在”两句,通过“散形”与“空虚”的结合,展现了事物形态的无定与变化,以及其存在于一切可能的空间之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变化不居、无处不在的深刻感悟。

“十试一不过,退落俄成悔”则以“十试一不过”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尝试与失败的过程,暗示了追求与失落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悔之情。这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也反映了对人生道路选择与结果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风火诚可惜,日月不相待”最后两句,将自然界的风火与时间的流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以及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无奈。风火虽美,却难以持久;日月交替,时不我待,强调了珍惜当下、把握机遇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琅花”、“丹垆”等意象的运用,以及对宇宙、人生、时间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明代文人诗作中的佳品。

收录诗词(492)

黄淳耀(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读山海经(其十一)

仙释本一机,如月在摽指。

因烦而领无,此事出生死。

内欲存中黄,外不遗践履。

三官倘钩考,虚皇信可恃。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和读山海经(其十二)

青乌本凡材,朱㹠实贱士。

直以辛勤故,飙轮为之止。高人体萧萧,视彼奴?尔。

有心如右英,得不许斧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和读山海经(其十三)

浮世真肉人,前身忝仙才。

清都有朋旧,联袂望我来。

歧涂与素丝,举目堪疑猜。

过此少味矣,我生岂徒哉。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和游斜川

山行无前期,佳处辄小休。

爱此岩壑名,慰我寂寞游。

沿缘一水曲,目运心自流。

洄洑类修蛇,呀呷如惊鸥。

寻源忽而止,惆怅复经邱。

邱中戴胜鸣,关关互相俦。

农歌隔田水,此唱疑彼酬。

丈人吾师乎,知有秦汉不。

枕流虽未能,乐水且忘忧。

顾惭濠濮趣,天机犹外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