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和读山海经(其十)”为题,出自明代诗人黄淳耀之手。全诗以“琅花”与“丹垆”为引子,描绘了一幅超脱世俗、飘渺空灵的画面。
首句“琅花非一叶”,以“琅花”象征高洁与不凡,暗示了诗中所描述的事物并非平凡之物,而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存在。接着,“丹垆满山海”进一步扩展了这种超然的意境,将“丹垆”这一象征着炼丹、追求长生不老的元素融入广袤的山海之中,寓意着对永恒与超越的向往。
“散形入空虚,无在无不在”两句,通过“散形”与“空虚”的结合,展现了事物形态的无定与变化,以及其存在于一切可能的空间之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变化不居、无处不在的深刻感悟。
“十试一不过,退落俄成悔”则以“十试一不过”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尝试与失败的过程,暗示了追求与失落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悔之情。这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也反映了对人生道路选择与结果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风火诚可惜,日月不相待”最后两句,将自然界的风火与时间的流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以及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无奈。风火虽美,却难以持久;日月交替,时不我待,强调了珍惜当下、把握机遇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琅花”、“丹垆”等意象的运用,以及对宇宙、人生、时间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明代文人诗作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