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来大浊暑小屋真甑釜土人谓自是以往虽穷冬亦然既而十二日得秋分之气窗牖凉生与东南无异固知造物之妙人岂能尽识之赋此四韵

万物由造化,谁通天地心。

柴门闭浊暑,汗雨如滂淫。

便谓岭外热,四序常相寻。

露气润清晓,方知秋意深。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世间万物皆由自然之力塑造,谁能真正理解天地间的奥秘。
简陋的柴门前,酷暑难耐,汗水如雨般倾泻不止。
人们便以为岭南的气候总是炎热,四季循环无常。
清晨的露水带来清凉,这才明白秋天的气息已深深降临。

注释

造化:自然之力,指大自然的创造和变化。
天地心:天地间的奥秘或自然法则。
柴门:简陋的木门。
浊暑:污浊闷热的暑气。
滂淫:形容雨势大且连绵不断。
岭外:指远离中原的地方,这里可能特指岭南地区。
四序:四季。
清晓:清晨。
秋意:秋天的气息。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诗人对于季节变化和自然造化的深刻观察。首句"万物由造化,谁通天地心"表达了对大自然生生不息力量的敬畏,暗示世间万物皆遵循自然规律。接下来的诗句"柴门闭浊暑,汗雨如滂淫"形象地刻画了酷暑难耐的环境,连柴扉都难以阻挡湿热。

诗人通过比较"便谓岭外热,四序常相寻",意识到即使身处岭南,四季更迭依然有序。"露气润清晓,方知秋意深"则以清晨露水的清新暗示了秋天的到来,让人感受到季节转换的微妙。

最后,诗人以"八月来大浊暑,小屋真甑釜"开篇,描述了夏季的极端炎热,然后通过"固知造物之妙,人岂能尽识之"表达对大自然奇妙变化的赞叹,以及对自己未能完全理解自然的谦逊。整首诗语言质朴,寓哲理于日常景象之中,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678)

郑刚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字:亨仲
  • 籍贯: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
  • 生卒年:1088年—1154年

相关古诗词

八月间对月独酌

月到空庭色界虚,酒壶安顿向冰壶。

须臾万瓦清露湿,髣髴一轮丹桂孤。

独酌难成狂态度,闲身惟有醉工夫。

醉中孰与参禅趣,此妙须知禅所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十月初梦寄良嗣诗三句云相思一载馀身随云共远梦与汝同居觉而足之

武昌分别处,江岸倚篮舆。

对饮三杯后,相思一载馀。

身随云共远,梦与汝同居。

何日秋风夜,灯窗听读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初春七言

古人书卷慢翻寻,齿发萧疏岁月侵。

万里家山孤枕梦,满城风雨五更心。

蒙茸软草涵空翠,寂历初花弄晓阴。

燕子未来寒意重,数峰圆瘦入云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久雨

漂泊初时尚念乡,如今意定已都忘。

小窗积雨韦编润,慢火薰笼药裹香。

正要门前蛛结网,何妨篱上蚁成行。

山前春雨非常好,出钵应须饱十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