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五首(其一)

野色苍凉日自斜,海城故故隐悲笳。

人间已退三庚暑,天上谁乘八月槎。

俯首风尘秋有泪,侧身天地老无家。

杖藜独立清溪上,愁对归鸿没暮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傍晚的景象,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首句“野色苍凉日自斜”,以苍凉的野色和逐渐西斜的太阳,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接着,“海城故故隐悲笳”一句,通过隐约的悲笳声,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悲凉的情绪,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哀愁。

“人间已退三庚暑,天上谁乘八月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人间的炎热与天上的宁静相对比,暗示了世事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这里的“三庚暑”指的是连续三个庚日的酷热天气,而“八月槎”则借用了《汉书·张骞传》中的典故,象征着追求理想与远方的艰难旅程。

“俯首风尘秋有泪,侧身天地老无家”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慨。面对纷扰的尘世,诗人内心充满了泪水,感叹于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孤独。这两句深刻地揭示了人在世间漂泊、寻求归属感的普遍情感。

最后,“杖藜独立清溪上,愁对归鸿没暮霞”描绘了一幅孤独而静谧的画面。诗人独自站在清溪边,面对归巢的大雁和渐渐消逝的晚霞,心中充满了忧愁。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与回归的渴望,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的深刻表达,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富有哲理的艺术风格,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引发对生命、时间与存在的深层次思考。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秋兴五首(其二)

咸阳城下动秋风,落木萧萧汉苑空。

太液曾闻驻游辇,上林谁见弋飞鸿。

王侯第宅苍茫外,锦绣山河感慨中。

关塞只今无梦到,白头吟望思无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秋兴五首(其三)

唐朝宫殿面南山,韦杜曾传尺五天。

冯翊郡连通雨露,崤函地辟接风烟。

陇云秦树空今日,衰草斜阳异昔年。

世事纷更共如此,岂须见后始悽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秋兴五首(其四)

凤凰飞舞下层峦,珠树瑶花一夜残。

周室旧闻迁宝鼎,汉宫今见泣铜盘。

荒祠犹记双龙柱,坏埒曾传乙鸟坛。

为叹兴亡肠易断,不须高眺傍高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秋兴五首(其五)

露下碧梧秋气深,天时人事共萧森。

海流不尽衰年恨,节序祇添故国心。

千里还家知几日,十年逃世至于今。

芳尊美酒无人共,安得愁中满意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