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和子野(其一)

霜纨如月胜吴纱,彷佛蟾宫路未赊。

涤暑自宜斟瑞露,凭虚谁肯乞飞霞。

荒城蔓草生萤火,古濑西风起浪花。

梦里仇山归未得,竹篱茅屋趁溪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霜纨如同明亮的月光,比吴地的纱更胜一筹,仿佛通往月宫的道路近在咫尺。
在炎热中洗涤身心,自然该饮用吉祥的甘露,谁能向虚无之处祈求飘来的彩霞呢?
荒废的城市上空,野草丛生,萤火虫闪烁,秋风吹过古老的溪边,激起层层浪花。
梦中回到仇山的愿望仍未实现,我只想沿着小溪,走向那竹篱茅屋。

注释

霜纨:形容洁白如霜的绸缎。
蟾宫:指月亮,古人常以月宫比喻仙境。
赊:遥远。
瑞露:吉祥的露水,象征美好。
凭虚:依靠虚空,这里指向上天祈求。
乞飞霞:乞求飞来的彩霞。
荒城:废弃的城市。
蔓草:蔓延生长的野草。
萤火:萤火虫发出的微光。
仇山:虚构的山名,可能寓含思乡之情。
竹篱茅屋:简朴的乡村居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的萧瑟景象与独特的情感体验。开篇“霜纨如月胜吴纱,彷佛蟾宫路未赊”两句,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秋天的清冷气氛,以及诗人对远方之美好奇而又难以企及的情怀。霜纨指的是轻薄如丝的霜冻,它比喻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高洁。

“涤暑自宜斟瑞露,凭虚谁肯乞飞霞”两句,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在秋天的宁静中找到了清凉,即使是在炎热消退后,也无需向外界求取什么,因为自己的内心世界已经充满了如同仙露一般的清新。这里的“凭虚”暗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下片“荒城蔓草生萤火,古濑西风起浪花”两句,景象转向荒废的城池与古老的河流,萤火点点增加了一种秋夜的神秘感,而古濑西风带来的波涛,则是对往昔岁月的一种回响。

结尾“梦里仇山归未得,竹篱茅屋趁溪斜”两句,诗人透露了自己的家园之思,是在梦中想要回到那片心中的土地——仇山,却又总是难以如愿。最后一句,则是对现实生活的描绘,竹篱茅屋是简陋的居所,而“趁溪斜”则表现了诗人顺应自然之意。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和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秋晚斋居(其二)

校官既与庙官同,胡不移家在泮宫。

暮四朝三嫌有累,岁糜月费愧无功。

致身馆阁须公等,曝背庭除任老翁。

却喜北窗新植竹,行看玉立向南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秋晚斋居(其四)

奇字生来识不多,莫烦载酒日相过。

廊空尽有叶堪扫,门冷浑无雀可罗。

肯为功名亏道义,常因课讲费吟哦。

苔荒茅屋归期远,细雨檐花且醉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秋晚斋居(其一)

君子堂西屋数间,但能容膝敢求安。

悄无人迹如深井,惯听秋声是冷官。

系马阶前慵夜秣,种蔬墙下助朝餐。

携来书卷犹堪读,好共青灯了岁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秋感(其一)

明朝交白露,此夜起金风。

灯下倚孤枕,篱根语百虫。

梧桐何处落,杼轴几家空。

客意惊秋半,炎凉信转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